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40年的这个夏天,除了对美国人的幻想之外,英国只剩下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发誓抵抗的声音,以及莎士比亚的一句遗言:“我们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将来也不会。”
在连接欧亚大陆的地中海之滨,希腊已经被纳粹征服。
这个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的神奇大陆,留给世界最悲情的一幕是:一名德国军官下令,叫一个希腊士兵把蓝白两色的希腊国旗从阿克波利斯古城上降下来。
遵照办理的士兵爬上100多米高的城墙,将国旗裹在自己的身体上,然后从城墙上纵身跃下,黯然死去。
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远离战场的美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成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把美国民众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孤立派和干涉派。
“别让美国参与战争!”
——孤立派看起来深谙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退回美洲去”
的要领,他们要求美国政府首先要保卫美国,对于7000公里之外的欧洲以及远在1万公里之外的亚洲事务,美国应当置身事外。
在孤立派看来,希特勒只要占领了英国,便会心满意足。
英国人没有了祖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还有美国吗?联合王国的舰队根本用不着和德国军队火拼,只要高高兴兴地向西开拔,改由美国指挥就是了。
至于在美国本土不断呼吁援助欧洲的犹太人,孤立派认为其心可诛。
他们认为犹太人控制和影响着电影、报刊、广播和政府,如果美国参战,“犹太人就罪责难逃”
。
对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孤立派要求美国政府保持克制,参议员塔夫脱不留情面地警告白宫说:“为了印度支那某个连名字也念不上来的地方,叫美国的子弟去送死,美国妇女是不会干的。”
与孤立派针锋相对的,当然就是干涉派。
如果说孤立派相对超脱的话,那么干涉派看起来则有一种自寻烦恼的使命感。
他们认为:在棘手的问题引起普通人关注之前把它提出来是一种美德。
作为与美德并驾齐驱的智慧之一,干涉派认为应该引导人们超越短期的个人利益,用长远的、有利于大众幸福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在干涉派看来,希特勒的目标并非是欧洲大陆,特别是纳粹和意大利、日本结成轴心国联盟之后,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风景这边独好”
是美国一厢情愿的幻想。
干涉派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引起了英国的共鸣,英国驻美国大使罗西恩勋爵为这种观点叫好。
在耶鲁大学1940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罗西恩勋爵警告说,孤立是完全办不到的。
一个富裕强盛的美国一定会让希特勒垂涎三尺,战争就在美国人身边。
在两派激烈的交锋中,总统支持哪一派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民众的分裂。
从根本上说,罗斯福当然是支持干涉欧洲战局的,白宫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防止任何国家单独控制欧洲——这事实上是第一次大战以来美国从未改变的外交政策。
但是总统却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对干涉派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总统。
因为他是总统,罗斯福就必须是最孤独的那个人。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总统只能属于自己的那一派——曲突徙薪派①。
作为曲突徙薪的重要措施,罗斯福加快了备战的准备。
1940年,美国将自己的钢产量提高到6699万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