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杏仁、苦瓜、苦菊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说法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就是告诉世人,谷肉果蔬的营养各不相同,互为补充,只有搭配合理,才能营养均衡。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之一过偏,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因为五味入五脏即养五脏,偏嗜一味就有可能偏养一脏而打破机体平衡致病,只有五味调和才符合养生之道,故五味不可偏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说,居民膳食应遵照“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的原则。
现代研究认为,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直接来源,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肉类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肉类和果蔬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都是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讲究饮食均衡,荤素搭配,才能达到身强体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奥妙就是因为蕴涵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的中医调养法则,以及“药食同源”
的饮食养生智慧。
中医认为:天生万物,独厚五谷,故以五谷为养。
《黄帝内经》早就告诫中国人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强调五谷以营养身体为其功能,五果、五畜及五菜均可辅助和补充人体的营养不足。
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根据不同食物的特点、不同个体的需要,合理利用和搭配食物,以符合人体健康需要。
其中,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
,即稻米、小米、黄米、麦类、豆类等,亦泛指现在所有的谷类和豆类食品。
五谷本质上都是农作物的种子。
种子都集合了植物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生命力。
五谷的属性多平,就是没有偏性,既不酸咸也不苦辣,而多味甘、色黄,归脾经和胃经,这些性味归经的特点也决定了五谷养脾胃的功能。
中医认为谷气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气散精,以灌四旁、输布五脏。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
。
所以,五谷是中国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食。
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春天来临之时,只要不误农时播种,就会发芽、生长、壮大,最终成长为一棵完备的植物。
种子具备孕育生命的全套营养物质,潜藏无限生机,可提供新生命所需的一切,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谷之所以能“养”
,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补脾胃、益气血、长肌肉、和五脏”
。
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摄取会出现很大偏差,气血则生化不良,后天之本就有亏耗,会导致气血不足,脾胃虚弱。
《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就是一天不吃谷物就会没有力气,故五谷为养。
数千年以来,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既使先天元阳之气得以补养,又使后天脾胃之气得以补益。
所以五谷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营养来源,绝不可不吃主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