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是现在看来,用于治疗风湿热的剂量大得有些吓人,一天总用量可达3~5g,按照一天4次的用法,每次用量也要1g;急性风湿热时还可以用到每次2g。
如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必然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还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等水杨酸中毒表现,称为“水杨酸反应”
。
所以,在其他抗风湿热新药上市以后,阿司匹林就逐渐淡出这块阵地,确实是毒副反应“有点大”
。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阿司匹林来治疗风湿热了。
作为解热药,阿司匹林曾是治疗发热头痛的最爱!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
虽是口头禅,但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阿司匹林曾经的流行。
与治疗风湿热不同的是,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退烧的量要小得多,只有风湿热用量的13(0.3g次),属于中剂量。
但就是这个不大的中剂量,仍然可引起恶心和上腹部不适,严重的还会导致不易察觉的胃出血。
这都是由于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黏膜及其抑制血小板的后果。
长期反复使用阿司匹林还会引起失血性贫血。
随着新型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问世,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领域很快被遗忘。
现在已少有人再用阿司匹林来退热止痛了。
作为抗聚药,阿司匹林现在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扛把子!
众多循证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危险,据此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
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是当前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用量相较镇痛抗风湿热的用量小了一个数量级,只有100mg次,而且是一天一次的用法。
即便如此,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仍然没有消失。
这是由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打持久战,必须长期用药,所以难免会有出血的风险。
随着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其作为止痛退烧药的光辉形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现在将阿司匹林用作解热、镇痛、消炎和抗风湿的治疗越来越少,甚至现代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阿司匹林还有“止痛一哥”
的光辉历史。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上帝为它关上一扇门,自然又会为它打开一扇窗。
表2含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
在阿司匹林的诸多不良反应被报道以后,人们开始谨慎对待“万能”
的阿司匹林。
一些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如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
即便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也难免因长期使用而无法避免对胃肠道的伤害。
现在临床已经看清了阿司匹林的“真面目”
,意识到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
最值得家长们警惕的是,1984年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用阿司匹林给儿童退烧,会引起患儿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又称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
表现为过度疲劳、异常兴奋、频繁呕吐、体温升高和肝功能异常等肝肾衰竭和脑损伤症状,死亡率高达30%,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
年龄越小,服用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瑞氏综合征。
因此,美国已禁止阿司匹林作为儿科用药,规定医生不得给16岁以下儿童用阿司匹林,特别是患流感、水痘的发热儿童,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