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由于里热积滞而发热者,当用泻下药攻其积滞,使热从泻下而解;
(3)如阴虚、血虚而发热者,当补血养阴以退热。
一、治疗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中成药
风寒感冒是因人体感受了寒冷空气、受凉受冻后出现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红、舌淡、苔白、脉浮紧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以春冬季节及气候异常时发病率高。
风寒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属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多为病毒感染。
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对受寒感冒有清晰描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因寒邪入内而易化热。
冬天,天寒地冻,多北风,气温低,人体表被冷空气刺激后,肌肉及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即中医所说的肌表为寒邪所束。
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卫阳受遏,即免疫力降低;同时冷空气随呼吸进入肺部,即中医的风邪犯肺,使得肺气不能宣发,然后出现气促、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喉痒、喷嚏、咳嗽等症状。
所以,风寒感冒大多是冬天受寒所得,这是事实,但也不尽然。
现代人在夏天反而更容易得风寒感冒,这要拜空调所赐。
夏天天热,毛孔张开易于出汗。
然而,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调节室温的空调,公交车、地铁、商场、酒店、饭店、办公室和居家。
当全身透热、挂满汗水的小宝进到室内车内,空调吹出来的凉风倒是让人感觉冰凉清爽,同时这股冰凉在毛孔大开的情况下直达皮下,直入肺部,这对身体来说就是寒邪。
人体是靠出汗来调节体温的,当大汗淋漓时冷风一吹,人体的出汗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出不来汗,自然以发烧来散热,这就是夏天风寒感冒的原因。
所以,无论冬天、夏天都可能患上风寒感冒,其特征是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后脑后脖子疼,转动不灵活。
风寒感冒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西医采用退烧抗炎,以及祛痰止咳对症治疗,没有特效西药;中医则用宣肺散寒、发汗解表的办法来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之药。
中成药疗效灵验,用对了可覆杯得愈。
什么情况下使用辛温解表药
如果宝宝发烧的同时,流的是清鼻涕,还手心脚心凉,没有汗,如果舌苔发白,十有八九是着凉了,受寒了。
这时候就可以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
辛温解表法是中医汗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多采用辛温发汗中药给予治疗,利用的是药性之温以散寒、药性之辛以行滞。
治疗的关键在于发汗解表,通过发汗祛邪外出,毛孔是邪气的出路之一。
发汗作用在于开泄腠理,使由表入里的邪气由里向外随汗而解,所以出汗是祛邪外出的标志。
所谓的邪,在这里包括病毒、细菌及其感染引起的炎痰物质。
风寒感冒: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面色白,头身痛,肢节酸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简单地说就是,怕冷严重,发热温度不太高,咳痰较容易,鼻涕和痰均为白色,不黏稠。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夹惊证。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驱邪。
辛温解表药
特性:解表中药的药味辛、药性温。
功效:发散风寒。
中药: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苏叶、生姜、白芷、辛夷、苍耳子、藁本、细辛、香薷等。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经方: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九味羌活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