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设微赤,非时者死。”
鼻为肺之外窍,气息出入门户,主嗅觉。
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盛,则鼻色润泽。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
。
意思是说,内脏有病变时,其脏腑之病色必然显露于外,通过观察鼻部色泽的变化,就可以测知哪个器官有病了。
在中医小儿诊断中,望鼻色与诊寸口脉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现代经临床研究发现,患有肝炎、肺结核、阑尾炎等疾病的患者,在应用皮肤电阻测查仪探测时,其鼻部与脏器相应区域内,如肺点、肝点、大肠点的电位值明显增高,尤其在肝炎时,鼻部的阳性反应率可达90%以上[1]。
2.看眼色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黄帝内经·灵枢》就有记载:“目之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目与全身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气之华也。”
就是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输注于眼睛,所以人的眼睛才能明润光泽,传神达意。
《黄帝内经》对眼神与面色的描述至今无人超越。
凡色泽明润含蓄,为脏腑精气充足;色泽枯槁晦暗,为脏腑精气衰败。
所以说,上工观五色于目,知色之散复,即知病之散复。
目光明亮,顾盼灵活,面色荣润,谓之得神;
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少华,谓之少神;
目光晦暗,瞳神呆滞,面色无华,谓之失神;
目光忽亮,浮光外露,两颧泛红如妆,谓之假神。
眼又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眼睛的色泽又能反映出全身各脏腑的情况。
故《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曰:“睹其色,察其目……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论尺》对眼色还有更精辟的描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所以,察目之色可以推断病在何脏,这是“全息理论”
的最早运用。
一千多年前,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在他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非常清楚地描述过眼色与五脏热病的关系,“目赤者心热,目淡红者心虚热,目青者肝热,目黄者脾热,目无精光者肾虚”
,即所谓“以五色、光泽辨别五脏热”
。
如果宝宝眼睛偏红,不是哭的,宝妈就要注意宝宝有没有烦躁不安,如果玩都不耐烦,就可能上火了,而且是“急火攻心”
的心火,这时要千万小心,看有没有心肌炎之类的病,因为“目赤者心热”
。
如果宝宝眼睛偏青,就要小心宝宝是不是有肝火,如果不是宝宝性子特别急,就可能是与肝胆相关的炎性疾病。
如果宝宝莫名地哭闹或发脾气,就应该引起重视,去医院查一个肝功能,看有没有肝损伤,因为“目青者肝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