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么,应当如何达到提携之实呢?其对策无他,不外乎理解人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相爱忠恕之道相交往而已。
这一方法也包含在《论语》中。
商业的真正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彼此蒙惠。
殖利生产的事业也要与道德相随,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因此,在我国与中国的事业发生关系之际,也应持有忠恕的观念。
我们当然要谋求本国的利益,但同时也要对中国有利。
这样,要达到真正相互提携的目的,决不会太难。
通过对史籍的了解,我们尊敬的中国从唐虞三代到后来的殷国时代,当时的文化最发达,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至于科学知识,在当时的史籍中所能看到的天文记事虽然被认为不合现代的学理,但把当时的很多事同现在的中国相比,真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其后,通览西汉、东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所谓的二十一史,各朝代人物辈出,自不可言喻。
秦有万里长城,隋有大运河,当时建设这些大工程的目的何在,姑且不论,单就其规模之宏大,便可了解,纵使今世也望尘莫及。
因此,自唐虞三代到殷周时代绚烂的文化,不难从史籍中窥看一二。
这次(1914年春)踏上中国的土地,实际考察了民情风尚,则宛如透过极精致巧妙的绘画,想象美人的模样,可是等后来亲眼看到真实的人,才发现原来不如想象时的美而满怀遗憾,正因为开始想象得太好,所以失望也深,可以说是适得其反。
而我身处儒教的发源地,却班门弄斧地大谈《论语》,也算蔚为奇观了。
这次中国之旅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尽管中国有上流社会,有下层社会,但却不存在国家中坚分子的中流社会。
见识、人格都非常卓越的人物虽然不能说少,但以全体国民来观察,就发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当突出,而且普遍缺乏国家观念。
由于缺乏真正的忧国之心,加上一国之中又无中流社会,这两点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两大缺点。
模仿与自创
有识者常常说,日本在思想上应该要避免一些恶习,这就是偏爱舶来品的坏风气。
并不是要特别排斥舶来品,但偏重之余,也没有什么好理由来鄙视国货吧!
可是现在一说到是舶来品,就以为是优秀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全国人民之间,实在令人慨叹。
原因就是日本文明最近的发展,多数是从欧美诸国移植过来的,过去就已为欧化而用心良苦,如今余弊尚存,却呈现在对外来货的偏爱上。
但是,明治维新早已过了半个世纪,醉心欧美的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醒过来呢?轻蔑本国的短见还打算保持到何时?实在是毫无自尊可言。
因为一块肥皂贴有外国的商标,所以这块肥皂一下就成了好的;因为是舶来品,所以不喝外国制的威士忌会被人家看做土包子,如此这般,独立国的权威,大国民的胸襟,又如何保有?我真诚希望国民有高度的自觉,就在今日、此时此刻,告别心醉的时代,挥别那模仿的时代,走入自动自发、自主自得的境域。
有无相通是经济原则,我并非恶意地鼓吹排外思想,凡事总有得失。
前几年,颁布戊申诏书时,很多人都把它误解为极端不合理的消极主义,将奖励国产的宣传看做极端的消极主义、排外主义,许多人都感到迷惑,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大的损失。
有无相通是数千年前就已被公认的经济上的原则,违反这个大原则,是不可能谋求经济发展的。
以一县的情形来讲,比如说佐渡县得金,越后县产米。
就一个地区而论,台湾出砂糖,日本关东产丝。
进一步把这个道理扩大到国际间来验证,美国的小麦、印度的棉花,都因地域的不同而产品互异。
我们食用他们的面粉,购买他们的棉花,然后,卖出我们的生丝、棉纱。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要生产适合我国人民使用的产品,不要过度购买不适合国人之物。
这个原则千万不可弄错。
其次,我们有必要设置奖励会。
光有奖励的呼声是没有什么效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