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今日的学生若能培养这样的元气,根本不用再担心会被说成是软弱、**靡和优柔。
但是,如果还是像世人所嘲讽的一般,那么稍一不慎就会使元气大伤。
上了年纪的人尚有这个隐忧,任务最重的现代青年,必须更加努力培养这个元气才对。
修养不是理论
修养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好呢?修养是没有限度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因此而流于空谈。
因为修养一事并不是什么理论,应在实际中去做,所以必须自始至终都要与实际之物保持紧密的关系。
实际与理论的配合,简而言之就是理论与实际、学问与事业如果不同时发展,国家是不会真正兴隆的。
无论其中一方如何发达,若另一方不能相随前进,这个国家就不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反之,理论与实际若能密切配合,则对国家而言,国家才会文明富强,对个人而言,个人的人格才能臻于完善。
上述所论,例证很多,就汉学来说,孔孟的儒教在中国是最受推崇与尊重的,称之为经学或者实学,这和诗人或文学家的舞文弄墨之作是不同的。
其中研究最透彻且发扬光大者,是宋末的朱子。
朱子非常博学,而且热心于讲学。
但是,朱子时代的中国,正值政治腐败、军事衰微之际,根本没有实学的效用。
即使经学非常发达,政治却极其混乱,也就是说学问与实际完全隔绝。
总之,中国的经学,虽至宋朝(朱子)大力振兴,但朝廷并没有用之于实际事物之上。
然而,日本却能将中国儒教好好应用,付诸实践,使这些在宋朝儒教下空理空言的死学,发挥了实学的效应。
能够善用这套经学的人是德川家康。
元龟、天正时代,日本号称二十八天下,当时国内混乱如麻,诸侯只在军备上用其心力。
可是家康却十分明智,他彻悟到单靠武力无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对文事投以相当的心力,采用了在中国早已徒具空文的朱子儒学,先后聘请了藤原惺窝、林罗山等人,积极地将学问应用于实际事务,使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相接近。
如今,家康的遗训仍脍炙人口。
其中有一段说:“人生如负重荷,如行远道,不能心急,以不自由为常事,就没有不足之感。
心生欲念,则应思困穷之时,如此,欲念自可消灭。
忍耐为安全长久之基,怒为敌。
责己不责人,不及犹胜过之。”
这些话,都取自经学中,而且大半由《论语》中的警句变化而成。
他在当时之所以能安定杀伐的人心,保持了三百年的太平,是因为他能活用学理,也就是使实际同理论相结合,密切相连。
反观日本帝国,很难说已完全达到两者充分的配合了,不仅如此,还往往能见到两者相离的倾向,这实在是国家未来之忧。
所以,我衷心希望,想要立志修养的人,应该记住决不要走旁门左道,要经常保持自己的志行与操守并不断进步。
换言之,在致力于精神的同时,也应求知识的发达。
切记,修养的目的不单为个人,更要为一村一乡,乃至于社会国家之兴隆而努力作出贡献。
重在平时留心
一般来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凡事不仅表现于有形的事物形体,也有其内在精神。
譬如:在心中早已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却因突发事件而临时改变主意,或者在他人的劝诱之下就有了某种兴致,虽不是恶意的**,但内心毕竟已产生了动摇,这就是意志力的锻炼还不够坚强的关系。
总之,平日的努力最为重要。
如果平素处事待人,不管怎样,一旦明确了决定,他人纵有十分巧妙的言辞,也不会为之心动志移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