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曾皙说:“我想我与他人不同。”
孔子说:“不同也可以说说看。”
于是曾皙说:“在春光和煦的日子里,换上轻盈舒适的春装。
邀集五六位朋友,领着六七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沂水里游泳,在岸边踏青散步,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听到曾皙的话后,孔子感叹地说:“我和曾皙想到一块了。”
弟子都走后,曾皙问孔子为什么笑最先回话的子路。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推崇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逊,所以笑他。”
大概是在笑子路对于自己的境遇、身份地位没有自知之明,不能自己定位吧。
有时,孔子也有极为自负的语言出现,例如桓魋要杀孔子时,众门人都感到恐怖,孔子却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那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泰然自若,不忧不惧,很明白自己的境遇。
当孔子由宋归国途中被很多人包围,将要被害时,门人都很害怕,孔子说:“天若要湮灭这种文化,那我也就注定不可能听闻了。
上天如果还不愿让这种文化消失,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临危不惧,不动如泰山。
有一次,孔子去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感到奇怪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啊!”
孔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境遇地位,正是对人生处世道理的正确运用。
如此看来,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可能就是因为对于琐细小事,他也毫不怠慢。
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能像孔子那样当一个圣人吗?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如能注意,不要弄错自己的境遇与身份地位,则成为中人以上的人还是没有困难的。
然而,世上的人往往背道而驰,稍有些成就,便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境遇,而做出与自己的身份不相适应的事来。
一旦遭遇困难,便失魂落魄,终致丧失一切。
这种骄其侥幸、哀其祸灾的态度是庸凡之人的通病。
动机与效果
我最厌恶心智不正的轻薄才子。
尽管他表现得非常巧妙,但毕竟不是出于真心,所以我不愿与他们为伍。
然而人不是神,单从外表行为很难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所以在不知其心智的情况下,容易被行为巧妙的人所利用。
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良知良能学说“凡是内心所思一定会表现在其外在行为上”
来看,心智善良的人,其行为也必定善良,行为不好的人,其心智也一定不好。
但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并不完全正确。
心智善良也有行为不好的可能,行为善良也有心智不良的可能。
我一点都不懂西洋的伦理学与哲学,只能根据四书及宋儒的学说对人性的理论与处世的道义作一点研究而已。
没想到的是,我的上述意见竟与保尔逊的伦理说不谋而合。
他说,英国的伦理学者米尔黑德曾经讲过,只要动机善良,其结果即便不好也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动机说。
比如克伦威尔为了解救英国的危机,弑杀了昏愚君主,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行为在伦理学上不被认为是坏事。
在今天被当做真理的保尔逊伦理说,认为动机与结果即心智与行为,在分量与性质上仔细考量之后,才能论定善恶。
比如,同样是为了国家而作战,有的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发动侵略战争,有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的正义战争。
再从主权者的立场来说,他的政策是为了国家为了国民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如果他选错了开战的时间,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可恶的;但如果他误打误中,连战连胜,使国家得到富强,人民有了福利的基础,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不说是好的了。
比如克伦威尔解救英国的危机,其行为诚然是善的,但如果他的行为使国家陷于灭亡的话,其所做的一切仍然属于可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