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金钱无罪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朱子有警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都是在劝诫世人要珍惜光阴,尤其要珍惜容易沉湎于空想、容易陷入**之中的青年时代,因为,这段时间会像梦幻般倏忽即逝。
我们的青年时代过得真快,还在想着还有明日不用着急的时候,明日竟然一下子如矢飞去,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希望青年们能够以此为前车之鉴,勿再蹈我等后悔之辙。
青年们励精奋勉的精神,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责任非常重大,历来有一定作为的人,都是在青年时代就痛下决心的。
说到决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在金钱方面更要注意。
因为在单纯的过去都有“无恒产难保有恒心”
的警句,而现在的社会结构更是一天比一天复杂,对于金钱,如果没有相当的觉悟,就可能会陷于意外的过失之中,导致失败。
金钱是宝贵的东西,但同时又是卑贱之物。
从宝贵这个观点来看,金钱是劳动的象征,代表劳动成果,依照约定,既定物的代价可以用金钱算出它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金钱并不是单指金银、货币、纸币之类的通货,而是泛指可以用来衡量一切财富的金钱,所以,可以说金钱是财产的代名词。
我记得在昭宪皇太后的御歌中有这样一句:“心地好,黄金是财宝;心机坏,黄金带灾害。”
这真是一句对金钱再恰当不过的评语。
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他们对金钱的鄙视风气,一度很盛。
《左传》有“小人怀璧其罪”
的句子;《孟子》有阳虎“为仁不富,为富不仁”
鄙视金钱的论调。
阳虎本不是值得敬佩的人物,但此言在当时诚为智言,为世人所公认。
除此之外,像“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
这种说法在中国古典书中也多可见。
总而言之,东洋自古以来的风尚,是颇为鄙视金钱的,认为“君子不可亲非它,小人亦应当以之为戒惧”
,以致为矫正世俗贪婪无厌的弊病,形成了极端鄙视金钱的风气。
我以自己平生的经验认为《论语》与算盘应该是一致的。
孔子在切实地传授道德教育世人的过程中,对经济问题也是相当关注的,这散见于《论语》的各篇中,特别是《大学》,更陈述了生财的大道。
治世为政,需要行政费用自不待言,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其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和金钱发生关系。
而治国济民,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必须调和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因此,作为一个实业家,为了使经济与道德一致,从而平行发展,我时常采用平易的方式,向大家说明《论语》与算盘相互调和的重要性,希望能引导大家留心。
过去,不仅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也存在着鄙视金钱的风气,这是因为一谈到经济问题,总是先考虑得失,有时就会伤害到谦让、清廉等美德,而这又是常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都格外地加以警惕。
为了加强戒惕之心,于是有人提出鄙视金钱的观念,慢慢地就成为一般的风气了。
我记得在某一个报刊上曾看到过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的。”
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极端,但仔细思考起来,一切商业行为都伴随着得失,人们容易为了利、欲而迷失方向,背弃仁义之道。
为使人们警惕,他才使用了那种过激的言辞。
人性的弱点是过于注重物质,人们在忘却精神上的事后容易产生过分重视物质的弊害,尤其是思想幼稚,道德观念薄弱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弊害之中。
也许正是因为以前社会知识水准低,道义心浅薄,陷于罪恶的人比较多,所以人们才提出鄙视金钱的观点吧!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