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伟人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需要他们,正常的情况没有必要用伟人。
人在青年时期,一般思想不稳定,容易变化,好奇心重,并且常常会做出让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他也逐渐稳健扎实起来,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心浮气躁了。
然而,常识的性质是极为平凡的,对喜爱标新立异、行动奇巧的年轻人来说,让他们朝着伟人的方向去发展,他们会很愿意,而让他们去做完人,去学习、培养这种平凡或常规,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是年轻人的通病。
一个国家要达到政治理想,国民的常识就必须提高;产业要繁荣进步,实业家的常识就必须不断地完善。
所以,即使人们心里不愿意,也必须热心培养常识。
何况,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政界也好,实业界也罢,在处理人民大众、社会事务的时候,真正作出决断的人,不是那些具有深奥学问的人,而是具有完整常识的人。
似是而非的亲切感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冷酷无情,毫无诚意,行为怪诞,做事不认真,可他们却常常受到社会的信赖,戴上成功的荣冠。
而相反的是,一些做事认真,诚朴笃实,行事忠恕的人,反被世人疏远而变成社会的落伍者。
难道这就是天道吗?
判断人的行为是善是恶,必须把他做事的动机和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不管他做事的动机是如何的认真、忠恕,但如果其所表现的行为是迟钝或放肆的,那么他就成不了大事。
虽然做事的动机是要为别人好,结果反而害了别人,这不是善行。
记得以前的小学课本内有一篇“爱之反而害之”
的故事,内容是说有个小孩看到小鸡孵化很困难,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挣脱身上的蛋壳,小孩便帮小鸡把蛋壳剥下来了,结果反而害死了小鸡。
在孟子的书里面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有一则说,有人出于好心要为别人出主意、献计策,打破人家的大门,闯到了屋子里,这个做法真叫人难以忍受。
另一则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事,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的意思是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性质是一样的。
又一则是孟子与告子论不动心术时告子所说的一句话:“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这就是说志是心的根本,气是心在外部行动的表现。
做事的动机虽是出于善意,也合乎忠恕之道,但往往会因一时冲动而得到不是出于自己本意的结果。
因此坚持本心,不冲动,不因发怒而做错事,这要靠不动心术的修养。
孟子善养浩然之气,能够促进不动心术的修养。
但凡人平常总容易做错事情。
孟子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宋人想让自己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便把禾苗一棵棵拔高,忙了一天,回去告诉儿子说:‘今日真是累,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要使禾苗成长,必须浇水、施肥、除草等等,还需要时间,但为了快速成长而将苗拔起,那就错了。
孟子的不动心术可不可行暂且不管,但在人世上,像这种助苗成长的行为是不好的。
由此可以推知,不管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如何善良,且符合忠恕之道,但其行为如果无法与之配合,社会上又有谁敢信赖你呢?
相反,做事的动机虽有些不纯正,但其行为机敏忠实,足以得到人们的信任,那么这个人就会成功。
所以,虽然动机不纯,但行为正直,这种情况严格说起来好像不合道理,但如“就是圣人,只要欺之以道,还是容易得逞”
那样,在实际社会里,与其说是人心之善恶,不如说是其所作所为之善恶才被看重。
换个说法,与其说是心地善恶,不如说是行为之善恶才比较容易判别的关系,所以还是所作所为敏捷活泼而善良的人,才容易得到人们的信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