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佛骨八分”
之后,剩下的佛陀舍利就由那位仲裁“佛骨八分”
的婆罗门带回了战主国,战主国特地建塔来供奉。
从战主国东北渡恒河,走一百四十五里就进入了吠舍釐国,位置大致在今印度东北靠近尼泊尔的摩沙法坡一带。
这里盛产芒果、香蕉。
释迦牟尼生前常来这里说法,所谓“法”
,就是一切事物与道理之通称,梵语叫“达摩”
。
因为一切事理都有自体,具有规则,所以都称之为“法”
。
释迦牟尼最后在娑罗林涅槃之前,就是由吠舍釐出发,打算继续他的说法传道之旅的。
玄奘来时,这里的都城已经被废弃了。
原有的一百多座佛寺大部分都已倾颓,树林形迹全无,池水干涸。
幸好还有不少圣迹存留,例如为纪念佛陀讲《维摩经》而修建的佛塔,佛陀对阿难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吠舍釐”
的地点等。
至于吠舍釐国供奉佛祖舍利的佛塔,玄奘似乎并没有看到,因为他的弟子所著《三藏法师传》中没有相关的记载。
玄奘曾经感叹吠舍釐国只剩朽木残株可供怀念,而今天,它的遗址几乎已无法辨认,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了,仿佛果真如佛陀所言,一切都是一场空虚的幻象。
玄奘的下一站是摩揭陀国。
但当他来到恒河渡头时,面对这千古不断的滔滔江水,他想起了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阿难之死。
阿难是初期佛教教团的领导者之一,有一天,已经年老的阿难在摩揭陀国的树林内偶然遇到一位僧人。
那位僧侣正在边走边念经文,不过他念的经文错误连篇。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直接受业于佛陀,佛陀涅槃后,就由他向弟子们口诵经文,这些经文才得以传之后世,所以阿难在当时是佛学权威。
当他发现那位僧侣念错了的时候,连忙热心地跟上前去加以指正。
不料这位僧侣不但不领情,反而大笑说:“大德,您已经老啦!”
说完就不再理睬阿难,径自走开了。
阿难很失望,感到与这种冥顽不化的人一起生活在世上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于是万念俱灰,想要自求了断,早登彼岸。
他打算先到吠舍釐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吠舍釐和摩揭陀两国的国王那里,纷纷跑出来寻找阿难。
当阿难要渡过恒河的时候,摩揭陀国王怕失去高僧,率兵在后面追赶,吠舍釐的国王则派兵在北岸迎候,阿难一时间百感交集,生怕挑起两国冲突,索性就在船开到河中央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军见状都为之恸哭,阿难的遗骨由两国各分一半供奉。
阿难,是梵语“阿难陀”
的简称,有欢喜、庆喜的意思。
他的父亲斛饭王是净饭王的弟弟,阿难出生后斛饭王派使者向净饭王报喜,净饭王听后很高兴,就给孩子取名为欢喜,即阿难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