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汉武帝显得非常兴奋,眼望东流而去的黄河水,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河神。
于是下令,在瓠子合垄处的大堤上建造一座宫殿,赐名为“宣防”
。
这殿名来自《瓠子歌》中的一句“宣防塞兮万福来”
,含有防范洪水、祈求万福之意。
汉武帝想用这个水利工程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确实完成了“复禹旧迹”
的使命。
黄河终于恢复故道。
汉武帝又命由瓠子引黄河水北开二渠。
这以后,梁、楚之地再不受河灾了。
汉武帝还治理陕西的褒水、斜水,在两水之间造长五百余里的褒斜道。
汉武帝亲临瓠子治河,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和号召性,水利灌溉事业因此普遍展开,迅速发展。
汉武帝兴修水利有明显的经济目的。
一是要便利漕运,损漕省卒。
二是灌溉民田,增加土地肥力,改善生产条件。
三是备旱消灾防灾。
汉武帝之所以很重视治水,除了出于顺行天意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他对水利关乎国计民生的认识。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多年黄河未发生大水灾。
这种由政府组织、皇帝亲临工地直接指挥的治理黄河工程,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它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丰功伟绩之一。
汉武帝在关中地区还开凿了许多水渠,运送漕粮,灌溉农田。
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批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并令水工徐伯主持修建,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
汉代漕渠的起点是从昆明池经昆明渠流经西安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市北进入渭河,全长300里。
不仅减少了漕运的时间,还可以灌田一万余顷。
在开凿漕渠的同时,有个叫严熊的人,他上书汉武帝,建议修渠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万余顷旱地。
汉武帝采用了他的建议,征发民工万余人,修凿龙首渠,自引洛水经商颜山南行至临晋。
因商颜山一带土质疏松,渠岸易崩,水工便在地面每隔一段距离凿一井,深者四十余丈,使井下渠道相通、形成一条长达十余里的井渠,使井下相通行水。
因为这条渠在开凿时曾挖出了龙骨化石,因此,把它称作为龙首渠。
工程历时十余年才完成。
龙首渠的以井通渠,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创举。
龙首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的田地,改变了因缺水而低产的状况,据估计每亩大约可产谷10石。
元鼎四年(前113年),兒宽升为“左内史”
。
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的民政。
兒宽在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农业的措施并且缓解了刑罚,重新清理了狱讼案件,选用了一些仁厚的人,体察民情,做事讲究实事求是,不务虚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