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更高度强调了中央集权,全国统一。
不但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培养了大量儒生,充任了各级政府官吏,而且这种现象以后维持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进一步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开创了后世选举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
而地方办的学校以汉景帝后期文翁在蜀郡办学的时间为最早。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
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
汉景帝后期,他担任蜀郡守,为人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众人。
他看到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就打算对其诱导教化,加以改进。
于是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
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
几年之后,这些蜀地青年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还在成都修建学宫,把条件差的县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能够安心地读书。
学成之后,便在他们之中选出一些成绩显著的学生委以重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文翁还创制了许多奖励进学的方法。
郡国学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
蜀守文翁可以说是郡国学的倡导者。
汉武帝听说了文翁办学的事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做是一个可以推广儒学的好办法,立刻下诏:“郡国皆立学校官。”
这样一来,地方办的学校在全国普及起来,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
汉代的地方官学与行政区划是相一致的,分别称为学、校、庠、序。
由课程设置可知,学与校程度相当,有经师之设;庠与序程度相当,有《孝经》师之设,比学、校低一级。
有的专家认为,学、校大致属于中学,庠、序大致属于小学。
当然,这都不是今天所说的中小学,只是就其教学程度的高低差别而言的。
汉代地方学校的教官,其供奉相当于卒史。
汉元帝时,由于郡国学有所发展,朝廷颁布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说明郡国经师俸禄大约为百石,俸月为16斛,享受中等官吏的待遇。
汉代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地方学校的隶属关系没有相关的记载。
郡文学大多数由学者名流担任。
东汉时期,还有文学祭酒的职称。
郡文学增进地方教育的事迹,史籍有所记载。
汉代的郡文学,有可能为兼管地方文教的行政长官,这一建制延续到了三国。
清代著名学者黄本骥在《历代官职表》中表示:西汉的郡文学和东汉的文学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府儒学教授,官居校、学经师之上;乡的《孝经》师则隶属于司隶校尉。
汉平帝时期,由于王莽的提倡,郡国专门设立了教育皇亲宗室的宗师,尊称为宗卿师。
东汉时期,郡国学的设置已经十分普遍了,边陲僻壤都建立了学校。
这表明了在汉代,统治者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