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完全可以说,东山是中国名符其实的佛教名山,与它媲美的,大概只有西安边上的终南山了。
宋徽宗曾为东山题过“天下禅林”
的匾额,应是当之无愧。
我就想,宋徽宗为东山题匾的时候,这东山依然还是闻名遐迩的佛国。
一是山上的寺庙多,二是庙中的高僧大德多,在全国影响大。
不然,一个皇帝就不会题这样的匾额,何况宋徽宗从未到过东山,不存在感情用事。
如此说来,在北宋时期,东山上还庙宇众多。
不像现在,只剩下一个五祖寺,让人感到它孤零零的,毫无依托。
那么,山上的寺庙究竟毁于何时呢?赵宋朝廷南渡之后,金人的铁骑并没到过吴头楚尾的黄梅,东山没有毁灭的可能。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推行的宗教政策是佛道并重,亦不可能拆毁寺庙。
那么,有可能让东山香火冷落的,最早只能在明朝,最晚是当朝的时期。
明朝的嘉靖皇帝登基之后,因信奉道教,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毁佛拆庙的举动。
其时的鄂东地区,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黄冈县的道士陶仲文,因为传授炼丹术和房中术,取得了嘉靖皇帝的绝对信任,他从基层的仓库的吏员升至礼部尚书,最终位列三公,充当国师的角色,正是此公的游说,嘉靖皇帝才开始了他的大规模毁佛活动;二是蕲王府的书记(相当于秘书)吴承恩,配合嘉靖皇帝的毁佛,写了一部《西游记》,该书影射信佛教者除了智商不高的唐僧之外,余下都是猴子、猪、马这样的牲畜。
蕲王府建衙蕲春,斯时黄梅归蕲春管辖。
由此可知,鄂东地区的这两个人为嘉靖皇帝的毁佛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舆论宣传。
此情之下,同在鄂东的黄梅东山岂可独善其身免遭浩劫?也许,这中山寺(是否该寺名叫中山寺,亦有待考证)就是毁于这一时期,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目前尚找不到任何佐证。
还有两种可能,一是毁于清朝,但发生在清朝的事,光绪年间县志却无所载,这道理说不过去。
再就是可能毁于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革命中。
这也不大可能。
因为,这规模格局都超过现今五祖寺数倍的中山寺,决不可能县志无载。
中山寺如何被毁,看来真要成为历史之谜了。
四
对于我来讲,在东山勘访废寺的这半日,委实愉快。
漫步在梵刹的废墟上,我想像千多年前,这里殿宇巍峨,僧众云集,是何等的景象。
“夜静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样的良霄,是谁惊动了山鸟呢?应该是和尚的木鱼或是钟磬吧!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如此的秋色里,是谁敲响霜钟,让千里来归的行脚僧动了赵州关外的客心呢?没有谁能答复我。
我忽然觉得这里的草木、砖石都会发兴亡的感慨,它们比我们人类的眼光深邃,只是我们无法与它们沟通,触摸不到它们的心灵。
我对雷先生说,这遗址一定要善加保护,不说别的,单把这些散乱的石雕收集起来,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博物馆了。
只有半日的时间,在中山寺遗址上刚来得及“发思古之幽情”
,就不得不离开了。
至于能否让这个历史的空白处重新生动起来、鲜活起来,那就得假以时日,过一段残卷青灯的生活了。
走在出山的路上,雨仍淅沥,雾复迷离,山路的起伏、斑鸠的鸣叫,让我一忽儿沉入禅境,一忽儿回到唐朝。
上次来黄梅,就听说在古黄梅县城谯楼前的隙地上,曾生长了一株奇异的花,艳丽非常。
当地人叫它龙骨花,与扬州的琼花齐名。
清末的战火,将这株花烧毁,从此绝迹。
我无法想像龙骨花的形状和芬芳,只是觉得美好的东西特别容易遭到毁灭,转而一想,这东山中的中山寺又何尝不是那一株龙骨花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