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6.欺骗对方你做某件事所花的时间;
7.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喝很多酒,但其实喝了很多;
8.声称自己太忙没办法回电话;
9.告诉对方今天打扮得很好看,但其实内心并不这么想。
我们的受害者?显然是我们的亲人。
比起一个陌生人,我们更有可能对母亲撒谎(23%)、对工作的同事撒谎(20%)、对我们的老板(12%)或我们的合作伙伴(12%)撒谎。
资料来源:.scemuseu.uk
尽管如此,我们的大脑也是有道德观的。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克·科恩和山姆·哈里斯在大脑面对真假命题时给它拍照。
结果:当我们提出的命题似乎是正确的,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大脑中与美有关的区域被激活;当我们认为命题不准确的时候,例如“那不勒斯是意大利的首都”
,大脑中与反感有关的区域有了反应。
真理与美丽相连,而谎言和拒绝相合。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说出大大小小的谎言的时候总是感到不舒服,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谎言。
我们能“识破谎言”
吗?
如果你看过《别对我撒谎》(4),你可能知道我们只有7%的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93%是通过非语言来表达,我们的脸部具有43块能够产生超过1万个不同表情的肌肉,并且其中大多数是不能控制的。
换句话说,我们撒谎之后,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会通过脸部呈现出来,而“我们自己并不知道”
。
但是,谎言真的存在客观的蛛丝马迹吗?例如,在刹那间眼神的闪躲?好吧,不!
与固有观念相反,关于谎言的大部分研究表明,很少有与撒谎相关的行为,即使当它们存在时,其差别也很细微:我们不能偏执地推断一个人在撒谎。
我们勉强能够知道一个撒谎者倾向于花更长的时间做出回应,他们的声音更尖锐,说话的时间更短,并且他们还会犯更多的口头错误。
但是这一切还是要谨慎评判。
例如,有明确动机的骗子更少地晃动手;他们也更少微笑……
实际上,即使是专业人士、警察、法官等,每天面对各种说谎的人,但他们并不比常人更为敏锐,他们甚至不能识破一半的谎言。
产生疑虑并没有什么用!
相反,仅靠直觉,我们就能更好地发现谎言:不看而听,似乎会更有效,因为比起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更少欺骗我们。
蛛丝马迹,但非证据
并没有确凿无疑的撒谎迹象,然而,某些蛛丝马迹可以警示我们,特别是:
非语言行为
瞳孔收缩
眨眼
说完一句话之后呼气
反复地让手和脸接触
减少以示同意的点头次数
少有手势(很少的手、脚和腿的动作)
副语言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