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我们让对方觉得我们帮了他一个忙,我们总是更容易从他身上获得某样东西。
6.“只是为了你”
:“并不只是这些”
技术
在某个节日期间,一间美国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一位售货员提供了一些糕点。
一种情况,他说:“糕点售价75美分,但可同时附赠两块饼干。”
另一种情况,他首先以75美分的价格卖出了糕点,接着又给顾客赠送了两块饼干。
结果,当我们分成两次提供糕点的时候,销售量几乎翻了一倍(72%对40%)。
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当我们使用“并不只是这些”
技术的时候,获得成功的概率高了一倍,有时候甚至高两倍。
这是贪婪效应?相对应的是贪“小便宜”
综合征,它通常导致我们花费比预期更多的钱。
例如:订阅的前三个月是免费的,第一年是每月15欧元(至于接下来需要花多少钱,我们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在很小的字体中找到);“节省X欧元”
,但为了省这笔钱,你必须多花八倍的钱……或者,这是互利效应,你似乎做出了让步,那么对方也觉得必须轮到他让步了。
无论如何,这个技巧成功了。
在两性关系方面——“通常,我是不会被金发美女吸引的,但你与众不同”
或者“你不像其他人,你有一些特别之处”
——在私人或商业交易中也是如此——“这违反了我的所有原则(规则、价值观等),但是为了你,为了你,我要破例……”
换句话说,必须始终将他的请求当成“利益的客户”
。
例如,你向他人提出的请求可能并不具备互利性,他对你说“好的”
,但这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
真是令人沮丧,他会感觉损失了什么,甚至感觉被捉弄了。
或者,相反的,他可能会获得一点儿东西、一点好处。
通过使你快乐,他自己获得了快乐,在他自己和在别人的眼里实现了价值,展现出他的慷慨、能力或者善意……
7.“就一勺”
:“有总比没有好”
技术
在童年时期,我们经常被这句话给骗了。
一勺之后又一勺,最后你喝下的汤总是比想要的多。
这个策略从未失败。
实际上,大量的实验也证明,最开始只要求一点儿,通常会让我们获得更多,让他们打开自己钱包的人数几乎要多一倍(50%对28.6%)。
事实上,当风险低、代价小的时候,人们总是更愿意说“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