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33)怀良由博多移于肥后之菊池。
(134)明使一登岸,新设的北朝守土官见其与祖来同来,以为是征夷府向中国乞师回来的使节,因加以拘辱。
(135)不久即遣送至京,滞留二月,始就归途。
(136)途经征西府,怀良愤其秘密入京,及颁示大统历有使奉正朔之意,复加拘辱。
(137)七年五月始还南京。
(138)
这一次对北朝交涉的结果,北朝因连年征战,帑藏奇绌,正盼能和中国通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所以明使一至京,便完全容纳禁倭之请,一面因征西府梗中日商道,派兵来攻。
(139)一面派僧宣闻溪(?州太守圆宣)净业喜春备方物来贡,又送还所掳中国及高句丽民百五十人。
这是征夷府第一次遣明的使节,不幸因无正式国书,征南之举又失败,道路不通,被明廷疑为商人假冒,以拒绝接待。
(140)
同年大隅守护之岛津氏久和征西府之菊池武政都遣使来贡,冀图通商,明廷以其非代表国家,且不奉正朔,均却之。
又以频入寇掠,命中书移牒责之。
(141)
洪武八年七月征西府遣僧延用文圭(归廷用,圭廷用)奉表贡马及方物,表词倔强负固。
(142)此时明廷对日方有进一步之了解,他们知道日本南朝在利用倭寇,万不肯加以禁止,自闭财源。
北朝虽极盼通商,并愿禁倭,但为南朝所阻,无力制止,其他派使入贡者又全是不能代表政府的大名藩士和唯利是图的商人。
外交解决的途径至此全穷,在事实上不能不放弃中策,予日本以经济上的封锁,一面严修海防为自卫之计了。
明廷虽已决计绝日,但在表面上仍和日本派来的正式使节虚与委蛇,希望能得外交上的转机。
洪武十三四年间和征夷、征西两方打了几次笔墨官司。
(143)征西府的挑战倔强态度,给明廷以极大的侮辱。
明廷极力容忍。
(144)以后通使较稀,但仍未完全断绝外交关系。
西元1383年怀良亲王死,北朝势旺,忙于国内之统一运动,和明廷的关系因之暂时停止。
根据以上简约的叙述,可知明初即已列日本为十五不征之国之一,其地位和朝鲜、安南、爪哇、渤泥诸国同。
明廷之所以决意绝日的原因是倭寇频繁,日政府不能禁止,无再向请求或恫吓之必要。
且绝日的动机肇于洪武八年,在三次交涉失败之后,在胡惟庸死前五年。
胡氏死后中日亦未完全断绝国交,时有使节往来。
洪武十九年后的中日关系疏淡,则以倭患较稀,日本国内政治势力发生变化之故。
由此可知一切关于胡惟庸和明初中日国际关系之传说,均系向壁虚造,毫无根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