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答:对于文学的真实性而言,道德评判是一个陷阱。
在你以往看到的那些小说中,许多作家都是自觉地“赴汤蹈火”
的。
因为作家担当着“灵魂的工程师”
。
但巴别尔拒绝成为工程师,只愿意作为一个“解剖师”
。
在人性深处,天使与野兽共眠,巴别尔的使命,好像就是要用文字将天使催眠、把野兽弄醒。
野兽醒过来咬了读者,读者感觉到疼痛,于是憎恨野兽;回过头,却看见了一旁熟睡的天使,更觉天使之美之善;想要亲吻天使,才发现天使和野兽是连体,共用一个心脏和五脏六腑,只不过有两个脑袋而已。
真要做分离手术,天使和野兽就同归于尽。
“英雄”
若是还原于普通人,情同此理。
至于“残暴”
一说,只看施暴的对象是谁。
和平年代的英雄,例如救人救物献出性命,冒死谏言坚持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对自己的“残暴”
(牺牲精神)为代价的;而在战争年代,英勇杀敌,对敌人越是“残暴”
,越发可见对人民、对“真理”
之爱。
(这是传统文学的另一种“连体”
式英雄人物)二战结束后,国际文学界逐渐对这样的大爱表示了怀疑,(早一个世纪的雨果更像一位先知)反战文学的诞生顺理成章。
但巴别尔在1940年就被苏共杀害了,来不及加入这场思想清扫。
我们只能从《骑兵军》的文本进行推测,巴别尔或许试图颠覆以往的“英雄”
模式,或许他根本没有“英雄”
这种概念。
就哥萨克人而言,他们只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尊严、自由、诚实、勇敢、崇仰自然(更多体现为人与马的生死之情)、男女间情欲的天经地义、私人财产的不可侵犯……谁冒犯了他们的价值观,谁就是敌人。
“残暴”
是“文明”
强加于他们的说法,而亵渎了哥萨克人的荣誉和天性,才是最大的“残暴”
。
所以他们只能用“你们”
所谓的“残暴”
,来维护“我们”
对自己的“不残暴”
。
你看,我也掉进这个陷阱里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