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然而,恕我直言,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体系产生于哪一方面,产生于对天性的何种看法或观点。
根据造物主的聪明安排,在一切通常的场合,甚至对于尘世来说,美德就是实际的智慧,就是获得安全和利益的最可靠和最机灵的手段。
我们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对我们的看法的好坏,取决于同我们相处的那些人支持或反对我们的一般倾向。
但是,获得利益和避免他人对我们不利的评判的最好的、最可靠的、最容易的和最机灵的办法,无疑是使自己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的合宜对象。
苏格拉底说:“你想要得到一个优秀音乐家的名声吗?获得这个名声的唯一可靠的办法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同样,你想被人认为有能力像一个将军或一个政治家那样去为国尽力吗?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实在也是去获得指挥战争和治理国家的艺术和经验,并成为一个真正称职的将军或政治家。
同样,如果你要人们把你看成是一个有理智的、能自我克制的、坚持正义的和公平待人的人,获得这些名声最好的办法是成为一个有理智的、能自我克制的、坚持正义的和公平待人的人。
如果你能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受人尊重的和令人敬爱的合宜对象,那就不必担心你不会很快获得同你相处的人们的爱戴、尊重和敬意。
“由于美德的身体力行通常能带来如此多的利益,而为非作歹则如此有损于我们的利益,所以,对这两种相反趋势的考虑,无疑为前者打上了某种附加的美和合宜性的印记,为后者打上了某种新的丑恶的和不合宜的印记。
自我克制、宽宏大量、坚持正义和仁慈善良,就这样不仅因为它们固有的品质、而且因为它们具有最高程度的智慧和最实在的谨慎这种附加的品质而得到人们的赞同。
同样,与此相反的各种罪恶,即没有节制、卑怯胆小、行为不义以及用心狠毒的行为或卑鄙的自私自利,不仅因为它们固有的品质、而且因为它们最缺乏远见的愚蠢和虚弱这种附加的品质而为人们所非难。
伊壁鸠鲁似乎只注意到全部美德中的这一种合宜性。
这是正在努力说服他人用美德指导自己行动的那些人最容易想到的合宜性。
如果人们通过他们的实践,或者通过流传在他们中间的格言,明确地证明美德所具有的天然优点不可能对自己产生重大的影响,又如何可能只用说明他们的行为愚蠢来打动他们的心呢?又有多少人到头来有可能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吃到苦头呢?
通过把各种美德都归结为一种合宜性,伊壁鸠鲁放纵了一种癖好,这是一切人都会有的天然癖好,但是,尤其是某些哲学家特别喜欢养成这种癖好,作为显示自己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也就是根据尽可能少的原则来说明一切表面现象的一种癖好。
毫无疑问,当伊壁鸠鲁把各种天然欲望和厌恶的基本对象都归结为肉体的快乐和痛苦时,他已更深地沉溺于这种癖好之中。
这个原子论哲学的伟大支持者,即在从最明显的和最常见的物质细小部分的形状、运动和排列中推导出人体的一切力量和技能时感到如此快乐的人,当他用相同的方法根据上述最明显和最常见的东西来说明内心的一切情感和**时,无疑也感到了一种同样的愉快。
伊毕鸠鲁的体系与前面论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芝诺的体系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
比如说,认为美德存在于以最合适的方法去获得天然欲望的各种基本对象这样一种行动之中。
它和其它一些体系的区别在于另外两个方面:首先,在于对那些天然欲望的基本对象所做的说明之中;其次,在于对美德的优点、或者对这种品质应当得到尊敬的原因所做的说明之中。
我们按照伊毕鸠鲁的看法来说,天然欲望的基本对象就是肉体上的快乐和痛苦,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按照其他三位哲学家的说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对象,例如知识,例如我们的亲人、朋友、国家的幸福等等,这些东西是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成为人们的基本需要。
伊毕鸠鲁还认为,不值得为了美德本身而去追求它,美德本身也不是天然欲望的根本目标,只是因为它具有防止痛苦和促进舒适和快乐这种倾向才成为适宜追求的东西。
相反,在其他三位哲学家看来,美德之所以成为值得追求的东西,不仅是因为它是实现天然欲望的其他一些基本目标的手段,而且是因为就其本身来说它是比其它所有目标更重要的东西。
他们认为,由于人为了行动而生,所以,人的幸福必然不仅存在于他那些被动感觉的愉快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他那些积极努力的合宜性之中。
第三节 论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的体系
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道德体系,虽然我以为不如我已有所罗列的其它一切体系那样时代遥远,但它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体系。
它似乎是产生于奥古斯都时代以及其后的一些哲学家的体系。
这些哲学家们自命为折中派,他们自称主要信奉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观点,所以晚期也以柏拉图主义者的称号而闻名。
根据这些哲学家们的看法,在神的天性之中,仁慈或仁爱是行为的唯一规则,并且指导着所有其他品质的运用。
神用他的智慧来发现、达到他的善良本性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手段,以便用他那无限的力量来实现这些目的。
可是,仁慈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和支配一切的品质,所有其他的品质都处于从属的地位,神的行为所表现的全部美德或全部道德,如果我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的话,最终来自这种品质。
人类内心的至善至美和各种美德,都存在于同神的美德的某些相似或部分相同之中,因而,都存在于充满着影响神的一切行为的那种仁慈和仁爱的相同原则之中。
人类出于这种动机的行为,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值得称赞的行为,或者,由神看来也可以称之为某种优点。
只有做出充满博爱和仁慈的行为,我们才能模仿神的行为,并且模仿得像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样;我们才能对神的种种美德表达我们恭顺和虔诚的赞美;才能通过在我们心中培植同样神圣的原则,把自己的感情熏陶的同至善的品质更为相像,从而成为神所喜爱和看重的较合宜的对象;我们最终才可以达到同上帝直接交谈和交流思想的地步,这就是这种哲学要唤起我们去达到的主要目标。
好似受到古代基督教会的许多神父的一致尊敬一样,在宗教改革之后,也为一些极其虔诚和博学的以及态度极为和蔼的神学家,特别是拉尔夫·卡德沃思博士、亨利·莫尔博士、剑桥的约翰·史密斯先生所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