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对于向别人施予同情心的人来说,得知自己对别人表达的爱心可以使他人获得极大的安慰,那么我们是很乐于奉献和展示自己的爱心的,并且会在无法提供帮助与关心时感到自责。
我们会对成功人士们表示祝贺,同样也会去安慰那些身处逆境之人。
对于我们关系非常好的伙伴,虽然分担他们痛苦时自己也会产生些许不快,但是这些不快与我们相处的快乐相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啊!
如果我们没有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以及安慰,那么相较于与他一起快乐来说,这会是多么一个不合格的朋友啊!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地表达自己不适宜的情绪。
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遭遇了不幸而失声痛哭,当我们换位去考虑他的遭遇后自己认为他不至于如此这般,我们便不会产生同情,认为他恶意博取同情或者懦弱无能。
另一方面来说,假如有人会因为得到一点点小的好处就洋洋自得,我们也会瞧不起他,对他的欢喜产生不满。
如果朋友听到一个俏皮话后狂笑不止,超出了我们的预计和承受范围,我们也不会高兴,甚至于大发脾气。
第三节通过自我感情与别人一致与否,来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人情绪?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恰当?这并无标准,但是这里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如果当事人的感情与旁观者的感情达成一致时,这对于旁观者来说必定是恰当的,并符合客观对象;反之,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当事人的情绪,而觉得他不至于此,或者说与当事人的感觉有相当的出入,那么我们理所应当地会认为当事人的反应很不恰当。
因此,当我们对这种感情开始进行体会,真心地认同了当事人的感情的话,就会很轻易对他的行为反应表示同情,反之,对他因此感情产生的行为就不会产生认同感。
假设一个人对于我们的遭遇感到愤懑,并且与我们的愤怒或者悲伤的感情达成一致,那么他很容易就能认同我们的看法。
如果他对我的遭遇产生了同情,那么他也会很自然地认为我的反应是那么地合情合理,我的悲伤是那么地真切。
如果他人同我一起欣赏某件艺术品时,他的看法与我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对我的赞美表示赞同。
如果一个人和我一起听了一个笑话之后大笑不止,就算我笑的有失仪表,那么他也不会觉得我的笑声有何不妥。
当然,相反的话,在这几个情景之中与我感受完全不一样的人们,在所难免的会根据彼此感情来判定,自然会出现一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或者说尺度,对我多多少少会有各种不满,因为我们所产生的感情彼此全无吻合之处。
在很多情况之中,认可、赞同的下一步就是采纳、行动。
如果我赞成一个观点,我理所应当会赞同你的看法,相反的,我会表示反对。
我们赞同、采取他人的意见,通常都是因为他人的看法与我们的看法达成了一致。
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感情。
有时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理性认同一个观点,而从情感上我们并没有相应的反应,我们内心并无一丝同情。
其实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意识到,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理性上的赞同依然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同情。
相对的,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之事中,是不易被错误的理论所误导的,我们来举一个寻常的例子: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一个笑话非常的棒,朋友们笑的很自然很开心,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笑出来,因为可能那个时候我们正在思考别的事或者正在为什么担忧。
可是根据我们对生活的经验,我们知道什么样的笑话会使人们大笑,而这个笑话恰好就是这一种的。
就当时来说,我们自己的情绪是不会也不允许让我们发笑的,但是如果换作平时,我们会和朋友们一起非常舒服畅快的大笑,所以这时我并不会对朋友们的笑产生什么反感,我的理智会告诉我“怎么了伙计?那是很正常的事”
。
理智与感情的不一致也会出现在别的场合之中。
当我们在大街上和一个面带忧伤之色的人擦肩而过,然后又被告知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的噩耗。
我们必然能理解他的悲伤。
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冷血动物,但是我们此时却很难切身地去体会到他的悲痛之情,而且不能对他表示一点点的关心。
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与他和他的父亲素不相识,也许我们正在赶去某地的路上,让我们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在对他的遭遇的想象上。
我们只是根据人生的经验来告诉自己:他此时一定是痛不欲生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此时无事,必然能够多方面地去体会、去想象他的遭遇,然后表示自己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同情。
我们意识到这种感情的出现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即使有些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未产生同情,我们也会也会如此。
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天生美感让我们懂得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规则能够修正我们暂时的不合事宜的一些情绪。
人的行为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产生的结果与善恶是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