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9王昌龄 论一个优秀基层公务员的心酸历程(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9、王昌龄:论一个优秀基层公务员的心酸历程

banner"

>

唐代这些大诗人中,若要比谁的出身更低,非王昌龄不可。

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仗,全靠自己打拼,王昌龄就是古代版小镇做题家,更是贫苦户中的寒窗苦读的代表。

王昌龄在河东晋阳出生,因为他并非出身大族,所以出生年月无法具体考证,侧面说明他的确没有什么背景。

王昌龄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王昌龄自然也要跟着务农,白天放牛种地,晚上借着月光读书,这样的日子对王昌龄而言已经来之不易。

要说其他诗人天赋异禀,多少带着些吹捧色彩,毕竟他们的天赋全都有优秀的教育体系加持,还有名师一对一教学,或是有良好的遗传基因,以及幽静的学习环境。

可王昌龄不一样,他真是地里刨食吃的人,王昌龄是如何读书识字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过程必定很艰苦,所以他的天赋可不是说说而已。

就像是现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乡村学子考上名校一般,过程有多难、多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说他是小镇做题家很是贴切,他可算是小镇做题家的鼻祖,靠着自己的才华成为诗家夫子。

二十三岁左右的王昌龄,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不肯一辈子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去大城市闯**一番。

在唐朝学道可是非常时髦的事儿,就像是现在人学直播,这算是通往财富的一条捷径。

毕竟天家对道教很推崇,大家有理由相信,只要你在道教这条路上有些名气,你就有可能面见天子并得到重用。

但是因为学道的门槛低,学的人也多,想要出人头地,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王昌龄很快换了一条赛道,决定去其它地方游历。

古代诗人都喜欢游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只有增加自己的见闻,才能写出更有力量的文字。

王昌龄在山西穷游的时候,正赶上玄宗李隆基幸驾河东,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王昌龄怎么会错过呢。

他赶紧献诗一首,可惜这首诗就跟石沉大海一样,一点水花都没有。

他早期的作品的确没有那么惊艳,可能是和功底薄有关系。

加之他没什么名气,估摸着诗歌也不会真的到玄宗李隆基面前。

总这样穷游也不能当饭吃,还是要找个正经工作,他又回到长安。

但他一个没有人脉背景,又没有名气的穷小子,能混出什么名堂来,加上长安的租金很贵,王昌龄哪能承担的起。

正走投无路时,正好在城墙上看到征兵的公告。

这让他眼前一亮,立即决定弃笔从戎,去战场上打拼一番,没准能得到重用。

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在西北大沙漠,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军营生活,灵感爆发的他,写了很多边塞诗歌。

越是贫苦痛苦,越是触及灵魂。

此刻的他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不过因祸得福,他的灵感迸发写了很多经典的边塞作品。

人在边塞,诗歌在夜里写下,第二天太阳升起,诗歌便传颂在军营中间,引起大家热议,尤其一首《出塞》更是直接成了诗圈的大爆款,让王昌龄的声名大噪起来。

终于媳妇熬成婆,成了战地记者的王昌龄,再次回到长安,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名气,这次肯定能够得到重用。

可叹王昌龄还是太过稚嫩,长安可是吃人的地方,不是捧人的地方。

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文凭、没有钱财,只想着凭借这点名气平步青云,那是不可能的。

思来想去,王昌龄准备考公务员,这条路可能更稳妥落地一些。

可那个时候长安的房价太贵了,一般人租不起,而且找不到合适的居所。

王昌龄手头上没多少钱,只能睡郊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家团宠小福宝带着暴君野疯了都市绝品医圣江湖风云第一刀我是大渣男[快穿]少年王鸿蒙至圣道全球进化:我有属性面板穿书后她与反派大佬相互娇养怪物乐园天降小郡主!夫人在线上演三从四德钢铁皇朝农门药香:拣个郎君来种田快穿之我是反派的金手指我在忍界靠经营暴富重生之萌娘军嫂神界红包群上门狂婿这真是转生眼深暗之末我真的是捡漏王盲眼王爷红玲妃扫描你的心她心动之后我失忆了探秘全球从缅甸宝藏开始大王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