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所说的也是事实,问题是整体的支撑难以招架了,等于病骨支离的人去和大力士打擂,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宋希濂和胡宗南又说,如不设法避免决战,将有被包围全歼的危险。
不如设法保存实力,还算上策,他们向蒋介石反复陈说。
蒋介石坚不同意,且面有愠色。
于是这一案就完全搁置了。
当时在大西南,胡宗南的参谋长罗列也有他的一个计划,他认为刘文辉的部队战力孱弱,雅安、西昌可轻易拿下,但不宜从成都、雅安一线直接攻击。
宜从乐山、洪雅方向,以及灌县草地方向合围雅安。
再将两个军调到云南,守住云南,西南的局势是可以稳定下来的。
他这一案胡宗南也表赞同,但他晓得层峰必不准许。
所以在汉中的时节,他苦闷到闭门谢客。
那时,胡部的训导处处长李犹龙,曾为此事去问参谋长罗列。
罗列说,老头子没有批准我们的计划,长一师不能去西昌,其他部队亦停止行动,因害怕做瓮中之鳖,胡先生在愁闷生气呢。
稍后李犹龙自己去见胡氏,胡宗南对他说,老是被动行事,将来只有做瓮中之鳖了。
1949年的11月,宋希濂部队已经只有撒腿西向狂奔了。
在幕僚计划的左右摇摆中,川东的防线已不复存在。
当胡宗南已退到成都,还在为怎样去、去不去西昌而忧虑,解放军已在多处重要关隘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时即使口头上要守成都的人,也是忐忑不安,所以,成都籍贯的李犹龙就建议,假如要暂时守成都,自来兵家是北守绵阳,东守简阳,南守泸州;如打到成都附近,你就不能守了。
就目前形势说,他认为还是放弃成都,到西康、云南保持一部分实力,才是上策。
这时候蒋介石也正在成都住在军校里面,胡宗南去请示,回来后大发牢骚。
说是蒋总裁得到张岳军(张群)向他保证刘文辉、邓锡侯、卢汉这些人都靠得住。
蒋先生不同意胡宗南等人的计划,而且下手令要其负责死守成都;并派顾墨三(顾祝同)任西南军政长官,要他以副长官兼参谋长的名义代行。
胡宗南以为这几十万人都会被张岳军埋在川西。
张群是蒋介石极为信任的大幕僚。
但他这个时候的种种判断,都是和实际情形相背离的。
他的整个人脉、在他家乡的多年的经营,此时已像大地震一样,改变了地脉上的所有结构,即使原貌还在,整个基础已经垮塌松懈,他还冒险相信,其他的人当然就成了他的计划的牺牲品。
所以胡宗南的牢骚也真不是空穴来风。
近代领军而出身幕僚者多不可数。
据统计,曾国藩前后幕僚加起来,声名显要的就有四百多人。
大概除了纯粹的武将如鲍超等人以外,其余从其身边起家的军政大员,没有不是幕僚出身的。
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郭嵩焘、罗泽南、沈葆桢、刘蓉、薛福成、吴汝纶、胡林翼……侧重面不同,有的一生为幕僚,有的很快出为方面大员,甚至疆臣。
曾国藩集团的得逞,在技术方面幕僚因素居大半,其高层大多由幕僚出身者组成,赵烈文这样的知识分子,始终居幕僚地位,出谋划策;更多的人,像左宗棠、李鸿章起初都是曾国藩的幕僚,奋其智鼓其力,中途走向方面指挥,再走向疆臣大吏;像郭嵩焘则以幕僚走向第一代杰出外交官。
曾国藩手下的将帅只有像鲍超和塔其布等人,是纯粹武官出身,其他的人无论是专职幕僚,还是外放任方面指挥官的人,多为知识分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