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十五章 赵家骧勉为其难(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罗泽闿作为青年将领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为重要作战幕僚。

1947年春,他曾代表蒋介石飞到东北去和卫立煌进行协商,但是卫不同意他拟订的计划。

到了1948年9月的时候,东北和淮海两大战区都已进入胶着的状况,蒋介石在北平召开会议,就当时形势作了评估,杜聿明认为事实绝不像他讲的那样乐观,所以就没有捧场的表示,也没吭声。

当时罗泽闿在座,看到杜氏的这种表现就对他狠狠瞪了一眼,站起来走开了。

稍后,在关于保卫沈阳和收复锦州的问题上,卫、杜等的态度却倾向于保守,这时蒋介石又再度飞往沈阳,召集他们开会,就由赵家骧摊开地图作详细作战态势汇报,因为态度保守,蒋介石非常愤怒地说:“我的空军优势、炮军优势为什么不能打?”

又问:“罗参军看怎么样?”

罗泽闿马上说:“委员长的看法是对的,我们空军、炮军都占优势,可以南北夹击,一举收复锦州。”

蒋先生听到合乎他的意愿的主张,脸上泛起了一点笑容,又问杜聿明的看法,杜说:“我同意赵(家骧)的判断,目前敌我的力量悬殊,还是以守为好。”

幕僚困境无法发挥

辽沈战役国军呈颓势,而山东泰安、济南先后失陷,威迫南京。

范汉杰、曾泽生、郑洞国、廖耀湘、王耀武、侯镜如,或被俘或起义。

有人批他们贪生怕死。

但从前他们不是这样的。

暮气的深沉,由时间的积累而养成,人事的错杂牵扯,部队的倒戈、军情的外泄,解放军心战的渗透,谍报的失着……都是强劲的掣肘。

当山东地区的均势被打破,待守在济南、临沂、泰安这些据点上,到了胶济路、津浦路给解放军切断,国军便坐以待毙了。

这样的被动挨打,和东北的被各个击破是一样的情形。

幕僚难以成事,难道他们蠢到了永远学不会对方的战略?难道不能有所反思,进而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抵抗策略吗?大概也不尽然,盖以攻守之势异也。

部队叱咤风云的指挥者无能为力,则在这时,幕僚的设计,也就大打折扣了。

到了1947年的时候,国、共两军的军力已呈拉平之势,蒋介石犹冀望于优势武器,“那一年,往来驰骋于陇海路上的第五军,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对手几乎躲避着它,碰也不碰,杜、邱的骄纵气势,就是这么养成的”

(曹聚仁《采访外记》,379页)

如果说曹聚仁所见还只是表面现象,则石觉的感慨就直指高级幕僚的失职。

他以为,如按照关麟征的战略,进入东北后,不急于争城夺地,而是在:打击有生力量“上做文章,何致有今日之无可挽回的局面;其后局势恶化时,若能忍一时之痛,照后一种所谈的,依然不失为当机立断的明智之策,即先求稳定局势,整顿补充,恢复战力,再策后图。

可惜战地高级指挥阶层未作此谋,不顾实际,见近不见远,计小不计大,终致江河日下,演成不可收拾之局面!

百里奚在虞不能救虞之亡,在秦,秦因之而霸,幕僚所处环境很有关系。

环境既可制约其发挥,也可展其长才。

阶段性评估之前编制的规划,如对情势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不足,仅靠一种意气或脾气拟订战略,则在不按理出牌的应对之下,难免滑向吃亏的轨道。

舒适存与东北局势

和赵家骧职级相埒的幕僚舒适存很注意观察同僚,并就其生活方式之细节作出较为客观之判断,这些影响人生、有关大局的种种方面。

对其多年同僚廖耀湘,当20世纪60年代,廖氏因被俘在大陆改造,而一些人落井下石,舒适存却能和吠影吠声的时论拉开距离。

他说廖耀湘从第一期远征军退到印度后,对军队的整训,极为认真下工夫,反攻缅北时,久无进展,由他攻下大洛,首开胜利之端,曾受美人爱森豪(艾森豪威尔)、英人蒙巴顿的交相赞赏,而中国军队之能战美誉,蜚声国际。

关于廖耀湘的生活旨趣,他直言表示非常欣赏:廖氏秉性骨梗,不谙世故,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对于酒食征逐更是外行;逢迎联络,他也反感。

家中宴客六菜一汤,入席时每人斟酒一杯,不斟第二杯。

舒适存说,东北惨败,新六军甫由印缅回国,装备完整,所向有功,自然形成东北之战的一张王牌,树大招风,引人侧目这不是廖氏之过。

廖耀湘孝敬老人、关爱士卒,虽古之名将不过是也。

三十余年来,他的旧部,在台任重要军职者,大有人在,无不怀念他的训练精勤,指挥卓越,对于他的横被流言蜚语,无不痛心疾首,争为辩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息桐我在聊天群模拟长生路女配修仙要佛系LOL之战神崛起恶毒女配在修仙大佬坟头蹦我能制造副本嫁金钗福气农女有空间儒道至圣被迫饲养疯批奶狗后,我真香了医判黄泉过阴人全球巨星从龙套开始我真的不想吃软饭娱乐大忽悠全民进化时代我,女扮男装,职业当爹网游之全球问道出狱后,首富老公逼我生三胎华娱从奥运冠军退役开始永续之镜诸天之从新做人造化图斗罗之我的无敌罗三炮我在大明养生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