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十一章文人吴相湘身上的参谋特质
banner"
>
史学家吴相湘大学毕业时,正赶上抗战军兴。
在其心理上,有一个从文化人到军人的转变。
他看到国军机械化第二百师在长沙郊区整训,不禁升腾起从军愿望。
“我国新式机械化部队第二百师即驻扎这公路附近,德国的战车炮车,满涂迷彩,或隐蔽于树木中,或训练行驶于公路上,雄壮军容,辘辘车声,使我精神兴奋,更自惭形秽。”
吴先生本来具有参谋的潜质。
对战略精神的辩证思索,战争进与退、战略大纵深,其思考极有见地,从而纠正了历史上长期讹误。
这种讹误包括大文人、史学家的隔行如隔山的错误。
吴相湘抗战胜利后复归其史学专业,开拓出崭新的境界。
他于1937年10月中旬到长沙战区司令部谒见薛伯陵将军,奉派为参谋处编译股编译。
从此穿上军装。
在战区参谋期间,发挥他史学专业的长处,与参谋处其他科组的作战参谋交流。
八年抗战期间,他也曾深入敌后,并在敌占区腹地生活、办报、侦察等。
第一、二、三诸课主管作战、情报、后勤等业务,与编译股同在一幢房屋内,各课的参谋与吴相湘等人朝夕相处,非常融洽。
他常常请教他们兵学术语以及研读军用地图,作战参谋也问他一些史学问题。
每逢一次会战结束,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及各部队战斗详报先后集中参谋处,编译股同仁就开始研读及编纂;参与作战、策划的参谋人员随时答复其问题。
吴相湘先生说:“我国先哲有言——用兵不如用民。”
西方兵学家克劳塞维兹大将论“后退作战”
,更有“此法所以能使攻者陷入力尽势穷的状态,尤非要塞和民众的协助不为功”
。
会战结束以后,参谋处和赵子立提及国史上是否有“后退作战”
先例一问题时,我曾指陈:众所熟知的三国大胆将军姜维是这一后退决战法的最早创议人,时在258年,实行于263年(《三生有幸》87页,中华书局)。
寻求得失之源:张恨水的战争文字
摇笔杆的摇出许多独特见解,可算一种广义的特殊的幕僚。
抗战八年,张恨水先生居重庆,作了若干村居杂诗,其中一首是:
茅草垂檐漾晚风,蓬窗斜卧一衰翁。
弥留客里无多话,埋我青山墓向东。
发表在重庆报纸,香港等地报纸多有转载。
日本文化参谋嗅觉过于灵敏,自负从中嗅出味道,于是字里行间拿放大镜看,辅以心理分析,得出结论说,张恨水死了。
日本参谋这样判断:这是他的绝笔。
并发挥说,中国文人,可别再抗战了,许多都早夭了,还不如投降。
日本参谋大多很鬼,神经过敏,但这一次他们却马失前蹄了。
其实张先生写的是村间所见,所谓衰翁的感慨,第三句末应加冒号,第四句应加引号。
但日本人自忖有汉学底子,拿出其分析结论就当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