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十章张灵甫及其幕僚的最后关头
banner"
>
1947年春的孟良崮战役,国军采取的是“硬核桃”
配“烂葡萄”
的部署,即中间是王牌主力,两翼为杂牌或乙种部队。
张灵甫率部孤军冒进,其行动计划被华东野战军技侦部门破译,被解放军30万大军包围,陷于绝境。
张灵甫突击冒进,接触到华野主力,吃了大亏,判断坦埠附近集结着解放军重兵,遂决定向南面的孟良崮、垛庄撤退集中。
转进路上受到侧面袭击,损兵折将,伤亡不小。
到了孟良崮,在此喘息。
他的两个高参,这时候的主意反而截然对立。
也许最后的机会就在这对立意见的选择当中。
参谋长魏振钺认为,这里是突出而无屏障的孤山,虽然险峻,并非连绵,无所谓纵深,如在此固守,显系触犯兵家大忌。
魏振铖后来在半山腰率部作战,被首先攻入主阵地的华东野战军一部活捉。
而他的副参谋长李运良则认为,此虽为独立之孤山,但沟壑纵横,地形险要,可以扼守,大可作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打算。
张灵甫斟酌,接受后者意见,并立即布防。
他和李运良的关系似乎要亲近一些。
解放军方面,起码有五个纵队将其围困包围并分割,另有多个纵队截击阻挡前来增援的部队。
5月15日夜,华野发起总攻,密集炮火轰击。
而此时国军已被压缩在几个近距离的孤零零的山头。
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转圜措置的余地。
幕僚误事,也不尽然。
其一,蒋介石的幕僚或是他本人没有料到,凡是敢于向大军挑起战端的对手,必定已有强大的实力,试看太平天国初期志在必得的劲头,惊飚卷澜般的速度和战力,可知一斑。
其二,如郭汝瑰等人事后的回忆,国防部卧底拟订战略,指挥大局,大势受控而不自知,此仗没法打。
其三,74师幕僚关键时刻的意见对立。
而张灵甫仍以种种因素的影响,关键时刻选择浅表站不住脚的意见,被动之势已成,在毁灭性的打击之下,没有任何金刚不坏之身。
其四,我们且做一次事后诸葛亮,此时盘踞在山东境内的王耀武、邱清泉、胡琏等精锐部队,起码有数十个师旅,倘若在74师颓势初现之际哪怕以13的兵力,放弃既有阵地,迅速回师,加上已在周围的黄伯韬、李天霞部队,分头向鲁南集中,对华野十个纵队实施反包围,则张灵甫当可有救,而整体形势尚可逆转。
国府当局首鼠两端,患得患失,要守的地方太多,各个地方又自顾不暇,被动挨打之势已成。
假如此次实施反包围,虽然一时丢失多地,但对对手有生力量的消灭,则是根本意义上的战略优势的取得。
果如是,失城失地再度收复,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张灵甫王牌军的彻底覆灭,他的幕僚和他本人要负小责任,而中枢指挥须负总责。
像74师这样的部队,绝不是不能打,绝不是不经打,但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在任何情况、任何时段下都可以包打包胜。
没有,确实没有,求之隆美尔、古德里安,以至麦克阿瑟,也不能例外。
同样是五大主力的邱清泉第五军,此时同样在山东境内作战,他的战策就较张灵甫为灵活,自决的空间较为踏实辩证。
一年多后,他在徐蚌会战中,也因最高当局战策错误,退无可退,退不及退,和张灵甫的命运一样,陷入重围,被压倒优势的兵力所钳制,死于非命。
盖以当时华东战场之兵力,均非绝对优势,并未真正全面动员,也未形成重点进攻。
以各个战场并非优势之兵力,发动攻势,固不能获致重大之战果。
同时,散布各战场之兵力,因种种关系,抽调转用,多不自由,以致每每发现良机,而不能捕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