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雷海宗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
即中国部队汉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多依赖羌胡兵支撑,自身一盘散沙,当野战之际不能凝聚为一个坚强的有机体。
挽救危机,只能靠乱世和英雄,这些人一死,悲剧就降临了。
在辛弃疾、蒋纬国那里,把速度强调到了极端,它像一道锐光,突破了夜行人的障碍;它像一把利刃,拿准节点势如破竹。
这在其潜意识里,在事实上,恰是对中国历来野战长期示弱、长期失利的一种反拨,一种破解。
稼轩、纬国各自的成年时代均面临家国莫大的危机,掣肘太多,牵制太多。
但即使这样的悲凉局面之下,只要有杰出头脑的幕僚式人才得以实践其谋略,也不是完全不能作为。
只不过,形势太难为他们了。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作总结时,谈及两个原则:其一,在行动时对于目的和兵力都必须尽量保持集中;其二,在行动时必须采取最大速度。
火力、速度、时间,恰切综合获取一种态势,亦即政治、军事方面的能量积累与储备,随时可以“蓄‘势’待发”
。
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所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安则静,威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立于不败之地,就是总能创造出有利于己的政治态势,事先能洞察到不利的“势”
,并能将不利的“势”
转化成有利于己的政、军态势。
辛弃疾与蒋纬国,两人都胆气超迈,而心细若发,处理公务之程序而言,其效率之佳,若比起传统的那套“等因奉此”
“合亟令仰”
,完全注重表面的官样文章与“公文旅行”
,真不可同日而语!
政略的运用在于遏制战争之萌蘖,兵略的部署运筹在于当不可避免之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术的这一环则重在斗智斗勇,不得已而以战争压倒战争。
两人都先天重视一套科学办事方法,他们承办一件事务,一定会在事前把计划拟好,应该说明的说明,应该附图的附图,一俟批准,即可依照实行;他们强调有归属的责任感,既不能推诿责任,又可以在工作中表现成绩,二者相因相成,互为因果,无形中扫除了官僚政治的积习。
军事力量虽然是硬实力,但同样能够产生软实力,试观辛弃疾在江西、湖南的民政作为,蒋纬国在驻地训练时对民政的优异管理才能,无疑就是军事对软实力作出的贡献。
熟读兵书是一回事,而运用之又是一回事。
仅在条文上下工夫,造成一种有口无心,也于事无补。
熟读兵法,又须以人生社会各种知识来承接之,使其蔓延、嫁接,自动形成一架蓊郁的花架,生发蓬勃的生机。
蒋纬国、辛弃疾正是如此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来加诸实践,打成浑融的一片。
湘军的大将,也有和他们两位极相似者,他就是罗泽南。
罗泽南以一标准僻壤书生,战前并未在兵学、战争理论上下专门工夫,但是战争一开打,局势逼迫他编练湘军,操觚上阵,表象上看来是草率和冒险,不意他的转型令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多面的知识和经验在起作用。
他平时就热心社会事业,关心民瘼,专注民生,举凡治水修祠、维护伦常、砥砺学术、制订乡约、除暴安良……种种经邦济世的用心转化为知识经验,在战争初期,就很快表现出其优越性来。
他以戚继光编练部队的心法入手,很快就编成多股战力强劲、机动性强的基本队伍。
以后曾国藩指挥大军,但其核心部队和最能战斗的原始部队,就是罗泽南的这几支老班底。
在和太平军交手的无数次苦战中,这几支部队到处救火,冲锋陷阵,东奔西突,居功甚伟。
而罗泽南自然成为近代书生典兵的巨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