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内战期间,装甲兵改编为10个快速纵队,可惜战区长官不懂得使用装甲兵,把装甲兵拆散来用,无法发挥应有的战力。
他的骑兵观念,以机动为主的路线,不论在战斗上、战术上或是战略上,强调机动与火力的运用,战术就是运动与火力的结合,在基层就是运动与射击,而最重要的不是为了争地盘、守土,而是要捕捉敌人而消减之。
纬国数理方面的基础牢固,辅之以经济社会世象的体会,他的参谋思想从战斗战术的阶层渐次上升到战略的阶层,他与上级或同僚也非常容易沟通。
他说一位司机讲过一句话,“一个人要用钱赚钱,一点本钱都没有,赚不了钱;一个人要用学问赚学问,一点学问都没有,没有办法接受新的学问”
。
他很钦佩,这和曾国藩所说的,治学如积财,道理类似。
学问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不是一蹴可及。
纬国在部队中,着力向军官们灌输现代观念与科学精神。
他在大学时先修习理工,因为要做一个现代的军人,必须具有数理观念,培养科学的认知与思考方式,所以他进东吴大学理学院就读,主科物理,副科数学。
念完理学院之后,又去念文学院,兼修政治和经济学、社会学。
文学院科科目的训练,对他在建军备战的研究上很有帮助。
纬国著作有《军制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说》等多种。
纬国认为,从战略大处而言,绝对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战略目标,这在大战略上非常重要。
他解释他父亲送蒋经国到苏联的原因,就是要让苏俄相信,中国对俄国没有敌意,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与日本作战时苏俄不要趁火打劫,至少保持中立。
退台后,纬国先在国防部高参室,负责外军主要是美军军制整理编纂,其后,任第三厅副厅长,督促各组重要幕僚作业,研究外军作业程序。
后为陆军总部装甲兵室少将主任,乃是陆总的幕僚单位,再往后的陆军参谋大学校长任内,兼任陆总训练中心主任,亦属专职幕僚。
在参谋大学校长任内,他和余伯泉分工合作。
余伯泉编写野战战略、军事战略及野战用兵;纬国编写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心理战略。
课程编排和教材撰写达三年之久,纬国的课程需70课时,余伯泉的教材需授400多课时。
晚年召集中华战略学会,为民间团体,成员为学术界人士、退役将领、财经专家等,可谓以幕僚终其一生。
在历史长河的两端想望致意
若从行事的风格、学养、气度、眼光、胸怀,尤其是建军方略等而言,可以说,蒋纬国是现代的辛弃疾,辛弃疾是古代的蒋纬国。
纬国对军事历史考察深细,他以为,从历史来看,唐朝在开国时民间有70万匹马,马政办得非常好,所以国家强盛。
到宋时,却只有中高级军官有马骑。
当时纬国就有一个感觉,中国部队实在是不行,一般将领没有机动作战的观念,完全是纯步兵的思想,营长的马也不过是代步而已。
两条腿走的部队,需要四条腿的马去搜索,因为马队可以越野,搜索后可以及时告诉步兵前面的状况。
后来变成两条腿打仗的部队由两条腿的搜索队去搜索,又缺乏完整通信工具,怎么来得及回来报告呢?所以在军制上是错误的。
宋代部队,马政办得非常差,而辛弃疾恰是例外。
辛弃疾、纬国,同样是刚毅坚卓,谦恭有礼,纬国可以说是辛弃疾在现代的化身,两人的气质、着眼点、作为参谋起家的心曲、战争观、军备问题、战略与战术,均葆有神似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既是思考者、策划者,又是行动家、执行者,他们所遭遇的无形的社会阻力几乎如出一辙,志士的悲哽、政治的不上轨道、民间的愚贫、大小环境的矛盾与内耗、一种强大的无力感和消磨感,令人长喟不已。
蒋纬国强调速度的决定作用是针对部队的致命弊端有感而发,那么蒋百里的立体作战思想、蒋纬国的快速运动观念、邱清泉的火力纵深意图……这在抗战的中后期得到了事实上的措置施行,而立体作战和火网构成均可谓速度的变形或转换、深化。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孤注一掷,予敌重创,但自身几乎全军覆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中后期中美混合编组的空军壮大,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制空权,予敌毁灭性打击。
而火网的配置即以原子弹投入前而言,譬如硫磺岛的火焰喷射器,对日本本土的密集轰炸,都将火力概念运用到极致。
蒋纬国阐释蒋介石的战术观念,也强调运动中的速度。
他说运动战是蒋介石的专长,即以骑兵的思想来涵盖步兵的思想。
他写了一个方程式F=MV2C。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