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十三章蒋百里的参谋生涯
banner"
>
“抗战爆发后,父亲的战争指导就是要打破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线,要使国内由北向南的压力减轻,并且使日本改为由东向西的作战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利用西南地区(即大后方)。
因此以战争指导来说,建立大后方为新的作战基地是相当重要的。
作战基地的建立地点则与作战线、作战正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作战正面是前方,作战基地是后方,中间有一条连线,这是一条交通线,也就是补给线。
站在野战战略的立场,要维护交通线,最好是与作战正面形成垂直面,这样左右两边都是安全的;最危险的交通线(补给线)则是与作战正面太过于平行。
补给线在战争进行中是生命线,撤退时则是救命线,这点非常重要,除非双方的携带量足够决胜……如果有这个把握就可以暂时不用补给线,否则就非要用补给线不可。”
(《蒋纬国口述自传》第9页)
这在蒋纬国自传出版之前,尚未看到如此精辟的论述。
这里涉及一个全盘性的野战战略构想,他进一步分析说:“日本的前进基地设在我国的东北,日方称之为关东基地,在关东的日军就称为关东军。
以关东这个前进攻势基地来说,日军从北向南打下来,其主力可以沿平汉路南下,并且以其有力之一部沿津浦路南下,由此可见,日军的重点放在西边,如此会变成中日双方南北对峙、东西展开的局面,这样一来就把国军逐次地向东南方压迫到沿海边。
如果我们被逼到海边就完了,因为我们在海上没有补给。
当年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的比例,光拿吨位来比,是31∶1,也就是31倍于我们,船与炮的性能还不算,因此国军如果退到东南沿海,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父亲确实对中国大陆作了详细的地略分析,所以才决定,要对抗强敌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个打胜中国的构想。
他发现,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国,就要将攻势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击,把国军推到东南沿海,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三月亡华的美梦。
我们的对策就是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改变为由东向西,将自己的攻势基地放在大后方(云贵川),必要时,西康也变成大后方根据基地。”
(同前书第12页)
退台后,蒋介石再次强调“三角形攻击战斗群”
的观念,曾经要陆军研究后作观摩演习。
蒋纬国接到命令和他父亲同行。
到达演习地点,发现一个部队站在水塘里面,蒋介石看了就问怎会站在水塘里?那些人解释说:这是按照一般状况的需求,因为另外两个第一线部队已经摆好了,所以第三个部队非放在水塘不可。
蒋介石听了觉得真是天大的笑话。
他说:“我跟你们再三地说过,三角形不一定是正三角形,前面两个部队摆定后,第三个部队可以放在前后左右任何一个地点,这个地点要依状况而定,而状况包括敌情与地形,你们怎么能把部队放在水塘里呢?”
因为三角形攻击战斗群,基本编组为三角形者,其应变的灵活很大,纬国以为,这真是教条的典型,因为即使是没有战场经验的人,也不会将第三个部队放在水塘里。
结果蒋介石连演习也没有看就走了,并交代指挥官研究好后再找人去参观。
(参见《蒋纬国口述回忆》第17页)
抗战初期,日本侵华由北向南压制的企图已非常明显。
东北早已在其占领中,在华北又频频得手。
陈建中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的政工人员,和一群青年军人被派遣到晋察绥前方,担任战地政务工作。
他们搭乘蒸笼一样闷热的津浦路火车,浩浩****北上,每个人都如荆轲赴秦。
经陇海路到潼关,渡过黄河,再转同蒲路到太原。
参加骑兵部队,驰驱塞外,从事战斗杀敌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