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李宗仁的朋友们就杨杰的战略观来询问李宗仁的看法。
李宗仁说他读了杨氏之文,便大不以为然,着实不料号称战略家的杨杰竟亦肤浅至此。
李宗仁以为,在现代化战争中,敌前登陆固难,而防止敌人登陆亦同样不易。
即就纯军事立场来看,论大军团的指挥、运输和补给,同盟国在英法海峡登陆实是最方便而有效的行动,这样才能使德国两面受敌。
另外就政治立场来说,苏联亦断不许英美联军在苏境作战。
第一次大战后,西方列强围困苏联的余创犹存,斯大林何能坐视英美军队驻在其国境之内?此事简直出乎一般人政治常识之外,所谓战略家的杨杰,居然能想得出,亦亏他会动这般脑筋。
李宗仁虽然料定盟国必自西欧登陆,但是他私下却希望第二战场开辟得愈迟愈好。
他在重庆时,曾两度与英国大使和丘吉尔驻华军事代表魏亚特将军详论此事。
为什么呢?李宗仁说:希特勒已陷于东西两面作战的苦境,同盟国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既已距胜利不远,同盟国当局便应想到战后的复杂问题。
你们西方国家与苏联,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在战前已成水火,战时因为对同一敌人作战才暂时携手。
一旦大敌消灭,西方国家必定又与苏联针锋相对。
为减少战后的困难,务须稍为忍耐战争的痛苦,第二战场千万不宜过早开辟。
然而,你们应当尽量以各种物资援助苏联,让德苏两国拼死纠缠。
等到两雄声嘶力竭,然后选择地点登陆,德国自将俯首成擒,而苏联元气亦用尽,则第二次大战后的世界便要单纯多了。
老派幕僚的最后余光
陈布雷的幕僚历程——旧道德的楷模
有一类幕僚,自命不凡,目空余子。
另一类,人以国士待我,而我以国士报之。
才识副其怀抱,平生只知效死力相报。
知识分子常常是文弱书生,在抗战期间的重压之下,情形就更其不堪。
像陈布雷,“他的身体很坏,用脑过度,面孔上常摆着苦恼的形象”
。
(《张治中回忆录》)到他的身体已是风中残烛的时候,他走几步路都虚汗频出,可是他的心里,仍担心“心无空闲,夜无安睡,而公家大事之贻误,又何堪设想”
?张治中在成都带他逛街,买小吃慰劳,他竟高兴得像小孩。
旧时代,报纸上那种浅易文言随处可见,而真正堪称纯正、名下无虚的,是著名记者陈布雷那支虎虎有生气的妙笔。
他于1926年3月12日在上海《商报》撰写《中山逝世之周年祭》,尝谓“岁月迁流,忽忽一星终矣。
国辱民扰,世衰道歇,山河崩决,莫喻其危……虽然,吾人之纪念逝者,其所奉献之礼物,岂仅鲜花酒醴、文字涕泪而已乎”
,即可见一斑。
陈先生天纵奇才,又加以文言功底深厚,真积力久,根深叶茂,发而为文,必有可观之处。
大学者王力(了一)先生对他也甚为叹服,以为“他的文言文是最好的”
。
(见《龙虫并雕斋琐语》)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布全民抗战的声明:“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