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十九章过渡时期的幕僚
banner"
>
樊崧甫的计谋
第四次“围剿”
江西苏区期间,樊崧甫向蒋介石面呈碉堡战略,这时恰逢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
见蒋介石之前,赵观涛问他,战术进展怎样,樊崧甫答,以碉堡战术最为成功。
他和部下将碉堡照片装订成册,到南昌分送军界首脑。
他在进策之前,做了游说工作,根据他的经验,嫡系部队的军头主观性很强,不大听得进意见,加之他又是杂牌军的师长,说话的余地就更少。
那些军师长们,只有先贤的名言,或者美、英、德、日的顾问意见才容易接受。
樊崧甫见到蒋介石后,由另一师长率先陈述意见,他说,红军赤化民众太多,犹如水中鱼,大水中摸鱼,鱼摸不到,摸鱼人反而会被浪涛卷去淹死。
蒋介石就问,樊师长,你有没有办法?樊氏答,我们应该改变战略,夺回民众杜绝侥幸。
应展开大军建筑碉堡线,逐步跃进,随军构筑公路,接济粮弹,山顶上则建碉楼,如敌方有大队行动,则可了如指掌。
他的这个碉堡战略,凭心而论,是很高明的。
增援、固守都较有余地,碉堡线是硬据点,如形成包围,则可逐步紧缩。
对红军来说,这是一很难对付的损招。
熊式辉任江西省主席兼行营参谋长,善于揣摩蒋介石的意旨,以素不打仗的将领资格累迁高位。
樊崧甫又将他的碉堡战略拿去游说熊式辉。
熊式辉说,我们这边做碉堡(指江西),陈济棠不做(指广东)怎么办?樊崧甫答,这很简单,我们将红军压到他那边去,怕他不修?等他自动来修,那不知等到何年。
樊崧甫这一招,很切合政学系善于揣摩的特征。
军阀之间互相以邻为壑,不知大祸将至,他们之间根本是一本烂账。
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前,是1932年秋,陈诚邀请樊崧甫到他的十八军总指挥部担任参谋长,后来任用很有名的郭忏为参谋处长,当时在樊崧甫指导之下执行参谋业务,在江西省东部的南丰一带作战。
樊崧甫一生多为参谋官。
1933年1月初,樊崧甫调度部队,有周至柔师、吴奇伟旅、周士达旅等,其中周旅坚持工事坚固,要死守,傍晚樊崧甫电话叫他临机立断,迅速撤出,他不听,半夜红军开始进攻,周士达果然告急。
这时的情形却难以撤退,所以,军参谋长樊崧甫的意见就与行营参谋长贺国光相反,反而要其坚守。
结果打得狼狈,只有少部分士兵突围,周士达本人被俘。
他临死前说:悔不听樊参谋长的话,贻误大局。
这是樊崧甫的事前预料。
他的参谋心得则跟他曾经任一线指挥官的实战经验有关。
在南丰附近的战斗之前,他们也获得了红军的宣传品。
其中一张揭露国民党军以三个纵队向苏区进攻,点了各纵队指挥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等人的名及部队番号,樊氏看到后很惊讶,就问陈诚,是否作了第四次“围剿”
计划?陈诚说确有其事。
樊崧甫又问,那么是否某某指挥某部……等一系列部队番号,陈说,对的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