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穷途末路时分,他的本色,现出原形,简直是不管不顾地撒赖耍赖。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改良派失策有关,康梁作为光绪皇帝事实上的幕僚,想当教主,而性格一根筋,操作更是笨伯,一意孤行,那就有好看的了。
他们的失败,既非因为慈禧的观念守旧,也和所谓国民素质低下无涉。
近代以前,日本社会也和中国大同小异,人治社会,谈不上什么宪政素养,但是东瀛的明治维新就顺利达成了。
变法期间被光绪帝倚为股肱之臣和智囊核心的康有为,成为变法运动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作为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和不可替代者,康有为的一言一行,对戊戌变法都有关乎成败的影响。
当时的慈禧太后,乃是清廷的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权欲极强,说一不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染指?康有为要搞君主立宪,首当其冲的乃是与慈禧关系的调理,要么不顾一切以非常手段置之于死地,要么变更路径低首下心曲线抵达,但康氏不此之图,反自肇端就触犯实权派的大忌,等于将改良派急需之最高权力,猛然推到了改良运动的对立面。
胶柱鼓瑟若是,戊戌变法焉有不败之理?
他早先反对、或者瞧不起辛亥志士的铁血手段,所以在变法危机关头,首先想到的是袁世凯,“乃属谭复生入袁世凯所寓,说袁勤王,率死士数百挟上登午门而杀荣禄,除旧党”
。
(《康南海自编年谱》)殊不知袁世凯是个势利小人,比他更鬼,光绪皇帝在得到康有为的暗示之后,嘱托袁世凯:朝廷一旦有“意外之变”
,他就即刻带兵进京。
唐德刚说,其实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还是光绪皇帝,康有为只是他看中的一个变法顾问而已。
但是康派之毕其功于一役的过激作风,却颇能说服那急于求治的年轻皇帝。
皇帝既有过激倾向,乃激起保守派和投机派的联合阵线的反击。
而康派的教条主义和过激作风,也拒斥了开明而强大的中间派。
开明派和中间派靠边站,剩下的过激派和顽固派两极分化,势均力敌,就短兵相接了。
在这两派较劲之时,过激派也就是所谓帝党吧,原是个纸老虎、空架子。
一旦临阵交锋,其结果如何?就不言可知了。
戊戌变法后,中山先生对康梁一是设法营救,二是在日本为其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将所办学校依其意愿改为大同学校,以梁启超为校长,听其办理,然而康梁的手下还不大领情呢。
此后,中山先生命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带三万元到新加坡,劝康有为合作,反被康有为向新加坡英政府指为刺客,将宫崎逮捕。
严复对维新运动寄予深切的同情,但也对其鲁莽酝酿有所批评,“平心而论,中国时局果使不可挽回,未必非对山等之罪过也。
轻举妄动,虑事不周,上负其君,下累其友,康梁辈虽喙三尺,未由解此十六字考注语。”
(《与张元济书》,《严复集》三卷,533页)康有为等人不能辞其咎。
辛亥之际,他给黄兴写信,建议采取虚君共和制,以孔子的后裔假以皇冠,为一种荣誉及象征,实际政柄则操之责任内阁。
康有为当戊戌变法时期,为事实上的总策划,清廷坍塌,犹不死心,和张勋共谋复辟,当了十二天的弼德院副院长。
虽说他毕生抱有教皇心态,但在时运不济的情况下,充当实力人物的头号幕僚,也是他至死不移的嗜好。
这种嗜好上瘾之深,简直身不由己,并且不惧所托非人。
张勋复辟,他出力最多。
张勋早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义后,率部企图顽抗,败后退驻徐州一带。
其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