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科学心理学设计》一书的开篇句子中就明确地说明,这部著作是在以上两种理论的结合基础上写出的。
弗洛伊德写道,它的目的是“把精神过程描述为特殊物质粒子的定量决定状态”
。
他还继续推定说,这些“物质粒子”
就是神经元,并指出那种区别它们处在活动状态和处在休眠状态的东西就是“量”
,这种“量”
是受“运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这样,这些神经元就可能有时是“空的”
,而有时就“充有一定的量”
,即“被贯注了”
。
[2]“神经兴奋”
将被解释为一个“量”
流经神经元系统,这个流受到阻止或得到推动取决于神经元间“接触屏障”
的状态(后来在1897年,“突触”
这一术语才被福斯特[Foster]和谢林顿[Sherrington]所使用)。
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受“惯性”
总原则支配的,根据这一原则,神经元总有摆脱“量”
的倾向,因为它们会被“量”
所充满——这一原则与“恒定性”
原则是相关的。
弗洛伊德就是以这样一些概念或类似的概念为材料,构筑起一个作为一部神经学机器的十分复杂而又特别天才的关于心灵的工作模式。
把神经元假定地划分为三类或三个系统在弗洛伊德的理论构架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其中第一和第二系统分别与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有关,它们都只在量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它们的活动完全受冲击它们的神经刺激的量值所决定。
第三个系统与量差相关,量差区分意识的感觉和情感。
这种把神经元划分为三个系统的方法为许多精确的心理学解释提供了依据,如记忆机制、对现实的知觉、思维过程、做梦以及神经症等现象。
但是在写《科学心理学设计》之后的几个月里,费解现象和难题又接踵而至,弗洛伊德不断地修订他的理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兴趣也发生了转移,开始从神经的和理论的方面转向心理学和临床问题的研究,以至于后来终于全部放弃了原来的理论构架。
几年之后,在本书第七章中他再一次地回到理论问题(他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信念:心理学的物理基础终将建立起来)。
这也正是为什么《科学心理学设计》一书对《释梦》的读者十分重要的原因。
因为早期理论框架的一般模式,许多基本点都在这一新的著作中再次运用。
神经系统已被精神系统(或精神动因)所代替;物理的“量”
被假设的精神能量的“贯注”
所代替;惯性原则变成了快乐原则(或如弗洛伊德所谓“痛苦”
原则)的基础。
除此以外,一些精神过程的详细论述在第七章中也已给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