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然后,我再也找不到它了。
几个月过去了,有时偶尔记起这本丢失了的书,却遍寻不得。
大约过了六个月之后,我那跟我们没住在一起的母亲病了。
我妻子离开家去照料她的婆婆。
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使我妻子有机会展示其好的一面。
一天傍晚,我回到家中,心中满怀对我妻子所作所为的感激之情。
我走到书桌面前,毫无确定意图,但带着几分模糊的信心,将抽屉打开,在抽屉的上面我竟找到了我遍寻不得的丢失了很久的书。”
[40]可见,动机既已消失,失物便又找到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可以举出无数个这样的例子;但我不愿这样做。
你们在我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一书中,随处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失误动作研究的大量的实例和材料。
[41]所有这些例子都得出同样的结果:它们表明失误动作有某种意义,并且它们表明意义是如何通过所处的环境而得到发现和实证。
我今天只想简要地谈一下,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目的是要以这些现象的研究作为精神分析入门的帮助。
在此,我还需要深入谈一谈的只有如下两组观察事实:积累的和合成的失误动作,以及由随后的事件对我们的解释的证实。
积累的和合成的失误动作无疑是过失中最好的代表。
假如我们只是为了证明失误动作有某种意义,那我们就应先关注这些失误动作,因为它们的意义就是极愚蠢的人也可以明白,吹毛求疵的人也可以确信无疑。
这些现象的积累表明失误动作有用意,而不只是一种偶然的特点。
最后,不同种类的失误动作之间的彼此可转换性证明失误动作中重要的和具有一定特征的东西:它不是失误动作的形式或失误动作所用的方法,而是失误动作服务并以多种方式可以获得的目的。
我给你们举一个重复遗忘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琼斯(1911,第483页)曾对我们讲,他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把一封已写好的信摆在桌上放了好几天。
后来,他决定把它寄出,但是,由于信封上忘记填写收信人的姓名、地址,以致被邮局退回。
[42]在他补填了姓名、地址之后,再送到邮局,可这次又未贴邮票。
最终他不得不承认他根本不愿意将此信投寄出去。
在另一个例子里一种笨拙的行动合并了一个误放的情况。
某女士和她的姐夫,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同游罗马。
罗马的德国社团热情地接待了他,除了收到一些礼物外,他还得到一枚古式的金质奖章。
这位女士因为她的姐夫不大看重这枚精致的赠品而很不高兴。
她回国之后(她在罗马的位置已被姐姐取代),打开行李一看,竟发现自己把金质奖章带回来了——如何带回的,她并不知道。
她立刻写信告诉姐夫说自己将于次日寄还她所误取的宝物。
但是到了第二天,奖章突然遗失,到处都找不到而无法寄还。
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的“疏忽”
是有用意的:她想要将这个物品据为己有。
[43]
我已经给你们讲过一个遗忘与过错相结合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某人忘记了一个约会,第二次,他下决心不再忘记了,但是她到达的时间却是错误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既爱好文艺,又爱好科学,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一个十分相似的例子。
他说:“几年前,我被选入了某一文学会的委员会,由于我想该组织或许有一天能有助于我的剧本公演。
尽管毫无兴趣,我还是每次都参加每周五举行的会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