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的狂怒当时虽远离它的对象,摩西却以某种姿势将其发泄在自己身上。
他那焦躁不安的手随时准确行动,抓住了随头转动的胡须,把它紧紧地握在拇指与掌心之间。
这是种充分表现力量和**的姿势,它使我们联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其他作品。
但这时发生了某种变化,至今我们并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的。
先前伸出去插进胡须中的手急速抽了回来,紧握着的手松开来,也松开了原本握着的胡须。
但因手指插得较深,在回缩的过程中将左边的一大把胡须径直带向了右边,在一根手指的重压下,这绺胡子停留在右边的胡须上。
这一新姿势只有借助先前的那个姿势才能理解,而雕像捕捉的正是这个姿态。
现在我们该停一停,整理一下思绪。
我们曾经设想:右手最初是远离胡须的,然后在心情极度紧张的时刻把手伸向雕像的左侧,抓住了胡须;最后手又抽回来,并带回了一部分胡须。
我们安排这只右手的动作就好像我们能自由地使用它似的。
但是我们可以那样做吗?这只手真可以如此自由支配吗?他不必去拿或夹着《十诫》吗?这些模拟动作难道不会受到手的重要功能的限制吗?再说,假如当初使这只手离开原来位置的动机是那么强烈,那么,又有什么原因能使其抽回了呢?
这的确是些新难题。
不可否认,右手要负责拿《十诫》,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说明它该抽回。
可见,假如这两个难题可以同时解开,在此基础上,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事件之间的联系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我们该怎么办?又假如正是发生在《十诫》上的一件事导致了右手的运动,我们又当如何解释?
如果我们看图4的画面,我们就会发现,圣书《十诫》的一两个显著的特点,到目前还没有人重视并予以评论。
人们说,雕像右手靠在《十诫》上,或曰右手支撑着《十诫》。
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到,两块并在一起的长方形《十诫》书,拐角触地竖立着。
如果我们再观察得仔细一点,就会注意到,《十诫》的下沿形状不同于上沿形状,上部边沿向前倾斜。
上部边沿笔直,而底部最靠近我们的地方有一个角状的隆起物,《十诫》恰好用这个隆起部分接触石座。
这个细节意味着什么?[160]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隆起部分意在标明《十诫》实际上是上下颠倒了。
像《十诫》这类长方形的书,只有上面部分会卷曲或有凹口。
我们由此可知,《十诫》呈倒置状态。
这是对待圣物的一种奇特态度。
它们头朝下立着,并靠书角保持平衡。
在形式上考虑到什么,才使米开朗基罗将圣书置于这样一种状态?或许,这个细节对这位艺术家无关紧要?
我们开始猜想:造成《十诫》目前这个位置的原因是先前某个动作的结果,这个动作是我们曾假设的右手位置变化的结果。
《十诫》的运动促使右手随即收回去。
手和《十诫》的运动可以用这种方式协调起来:最初,摩西静静地坐着,右臂垂直地夹着《十诫》。
右手握住《十诫》的下沿,并发现《十诫》前部的突出部分易于把握(这种易把握充分说明了《十诫》的倒置问题)。
后来才发生了前面描述过的事:远处的骚乱打乱了摩西的平静,他把头转向骚乱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手松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须,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这时,《十诫》只能靠手臂来夹住,手臂不得不将它们紧紧压在身侧。
但手臂的压力不足以支撑《十诫》,《十诫》开始头朝前同时向下方滑动。
原来平滑的上部边沿,开始朝前,向下;下部边沿,失去依托,前端靠近右座。
接下来,《十诫》可能就会绕这个新的支点转动,上部边沿会先着地掉下,甚至摔碎。
正是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雕像的右手抽回,松开了胡须,但一部分胡须无意间被拉回,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夹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
这样,胡子、手以及倾斜的《十诫》所组成的整体的奇特的紧张气氛,就可以上溯到右手的一个猛烈动作以及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
如果我们想还原这一激烈动作,我们就必须把《十诫》上前方的角抬起,并向后推,这样就可使前下方的那只角(有隆起的那一角)从石座上抬起来;然后放下右手,放到现在已恢复水平状态的《十诫》的下沿。
我设法借一位艺术家之手画了四幅草图来说明我的意思。
草图5复制了现存雕像的模样;图2和图3表现了我的假设的前两个阶段——第一是平静阶段;第二是高度紧张阶段,在这个阶段摩西准备跳起来,松开了对《十诫》的握拿,《十诫》因此开始下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