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雕像表现了摩西看到金牛犊时的行为来说,贾斯蒂(1900,第326~327页)的解释最趋极端。
他指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无人注意到的细节,并据此提出了他的假设。
他要我们注意两版圣书就要滑落在石座上。
“‘他’或许正朝着喧嚣声传来的方向张望,脸上的表情似乎表明他已有不祥的预感;或者,可能是那令人憎恨的景象令他惊恐失色。
他又惊恐又痛心,身躯重重地沉下去。
[156]他已在西乃山度过四十个昼夜,如今已疲倦不堪了。
恐惧、命运的突变、罪恶,甚至幸福本身,都在这一刹那历历在目,但又没法抓住它们的本质,没法探出它们的深度,也没法估计它们的后果。
这一瞬间,摩西觉得,他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他对自己的子民完全绝望。
此时此刻,内心的情感不由自主地从一些细小动作中流露出来。
圣书从右手滑落在石座上;
圣书的书角已触到石座,他用前臂将它们夹住。
手却伸向前胸摸着胡须,由于头转向右侧,手便把胡子挽向左边,打破了这件特有的男性装饰品的对称性。
看上去他的手指好像在抚弄胡须,就像现在有人激动时摆弄表链一样。
他的左手埋在覆盖着他身体下部的长袍里——按照《旧约》的说法,脏腑乃感情所在之处——而左脚已经收回,右脚向前伸去;再过瞬间他就会跳起来,他的精神力量将要从感情转化为行动,他的右臂就会移动,圣书将滑落到地上,可耻的亵渎神灵的凡夫俗子将用流血来赎罪……”
“这并不是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
精神上的痛苦仍在压迫着摩西,令他几乎崩溃。”
纳普(Knapp,1906,XXXII)持完全相同的观点,只是他在叙述的开头没有提到那个疑点[157],而是把圣书下滑之说引向纵深。
“他刚才还和上帝单独地在一起,现在却被尘世的声音分散了注意力。
听见喧嚷、唱歌和跳舞的嗓音,把他从冥思中惊醒;他的目光随着头转向喧闹声传来的方向。
一时间,惊恐、怒火、失控的感情纵横交织于他那伟岸的身躯。
他一旦跳起来向他的那些染上恶习的子民大发雷霆的话,圣书就会下滑,摔在地上,摔得粉碎……这是艺术家所选择的最紧张的瞬间。”
因此,纳普强调的是动作前的准备,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认为塑像表现的是主人公试图对激愤的感情加以扼制的情景。
不可否认,贾斯蒂和纳普所尝试的这类解释,很值得关注。
这是因为他们的分析并未止于人物形象的一般效果,还考虑到以塑像的个别特征为依据;这些特征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因为我们常易被总体印象所局限,只及一点不及其余。
头部明显地左转,目光随之视向左边,同时身躯前倾,这一造型说明,正在端坐的摩西突然在左前方看见了什么东西,从而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抬起一只脚只能意味着他准备跳起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意[158];如果我们假设,由于摩西一时情急,圣书从手里滑脱,即将摔落地面,主人公拿圣书所采用的极不寻常的姿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为《十诫》是最神圣之物,不能像随身的普通物体那样随意放置)。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相信,雕像记录了摩西一生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刻,至此我们也可以确信,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时刻了。
但是汤德的两个说法却使我们对原本以为明白了的东西不明白了。
这位批评家说道:在他看来,圣书不是下滑而是被“牢牢握住”
。
他注意到“右手稳稳地放在圣书上”
这一细节。
如果我们亲自审视一下雕像,我们也会毫无保留承认汤德是正确的。
圣书放得很稳,没有下滑的危险。
摩西的右手支撑着圣书,或者说圣书支撑着摩西的右手。
的确,汤德没有说明摩西持握圣书的姿势是准确的,但这也不能用来证明贾斯蒂以及其他人对持握圣书的解释是正确的(汤德,1908,第205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