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确,即使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很大的罪犯和怪人,也是因为他的自恋持续性吸引了我们,他们借自恋将任何可能毁掉自我的东西远远抛开,我们似乎惊羡他们心灵的极乐状态——一种我们早已放弃了的无懈可击的力比多状态。
当然,自恋型女性的巨大魅力还有相反的方面。
爱她的男人相当程度地不满意,对她的爱的怀疑及对她神秘特性的怨言,在很大程度上种下了对象选择类型间不和谐的种子。
也许在此指出这一点是恰如其分的,就我而言,关于女性类型的性欲生活的描述丝毫没有贬低女性的意图,不仅如此,任何偏见对我都是格格不入的。
我知道,发展中的这些差异是和更复杂的生物性功能差异相对应的。
此外,我仍然承认,有相当多的女性依据“男性”
类型去恋爱,并同样具有适合此类型的性高估。
尽管自恋型女性对男性的态度是冷淡的,但仍可找到实现完全对象选择的途径。
怀孕的孩子本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可视为“外在对象”
从自恋出发,完全可以帮其变为**对象。
还有一些女性,不必等待孩子帮其实现从自恋(第二次)到**对象的转化。
在青春期前,她们感到自己是男性的,并发展了一些男性特征。
青春期后加快了女性成熟的步伐,她们仍保持渴望成为男性的理想——事实上这是她们曾经有过的男孩特征的再生。
[248]
以上所言也许可以得出导致对象选择的简短结论:
1.对自恋型的人而言,所爱的可能是:
(1)现在的自己;
(2)过去的自己;
(3)未来的自己;
(4)曾经属于过他的人。
2.对依恋型的人而言,所爱的可能是:
(1)养育过他的女性;
(2)保护过他的男性(此处也包括替代者);
关于自恋型的人可能爱的第三种人(未来的自己)要到后面的讨论才能证明。
对男性同性恋而言,这种自恋的对象选择的意义还需做其他的思考。
[249]
尽管我们假定儿童具有原始自恋,并构成了力比多理论的一部分,但对这种自恋的直接观察却远不如对其他材料的引申更为容易。
如果留意充满感情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我们便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早已抛弃的自恋的复活与再生。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对象选择中的自恋特征由于高估而成为可相信的要点,它主导了父母的情绪态度。
这样他们便有了使孩子变得完善的冲动——掩盖、忘却孩子的缺点,冷静的观察绝不会如此(对孩子性活动的否定也恰与此有关)。
此外为了孩子的利益,倾向于中止那些他们的自恋被迫尊敬的文化习得的行为,同时他们为了自己倾向于重新唤起他们早已放弃的特权。
孩子将会有比父母更好的时光,父母不会再让孩子屈从于他们曾认为至高无上的东西。
疾病、死亡、享乐克制与意志控制将远离孩子,自然与社会法则将以孩子之嗜好予以取舍,孩子将再次真正成为创造的中心——孩子陛下[250],如同我们幻想的自己一样。
孩子将实现父母不曾实现的所有梦想——男孩成为伟人和英雄,以替代父亲;女孩与王子联姻,作为对母亲“迟到”
的补偿。
在自恋系统最棘手之点上,现实强加于父母自我的不朽性在孩子身上找到了避风港。
父母之爱——动人而天真的——不过是父母自恋的再生,虽然将其转化为对象爱(objectlove),但却明白无误地显露了它的原本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