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显然是早期发展阶段的“余音”
,因为这些形象可唤起父母形象的再现。
[138]毫无疑问,不管每次对象选择以何为基础,都必然与父母的原型有关,虽然有时显得不够密切。
男人尤为明显,他们总是寻找能代表母亲形象的人,因为母亲的形象从童年早期就占据了他的心灵。
如果母亲还健在,她或许对自己的“替身”
表示怨恨并敌视她。
说到亲子关系在决定未来**对象选择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那么也就不难看出这种关系的任何障碍都会对成年后的**产生严重影响。
情人中的嫉妒总有婴儿期的根源或至少受到了幼儿期的强化,父母间的争吵,或父母的婚姻不幸,注定使孩子的性发展出现障碍或患神经性疾患。
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无疑是最重要的幼儿轨迹,经过青春期的复苏,指引孩子的对象选择之路。
当然这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同样早期渊源的其他因素,也以童年生活为基础,为男人的对象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发展出不止一个的**方向。
[139]
性变态的预防对象选择中的必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异性。
然而,如我们所知,这却不可能不经任何摸索地径直完成。
青春期后最初的冲动常有偏颇,虽然未必留下永久的严重后果。
德苏(Dessoir,1894)曾经正确地指出,少年期的男孩和女孩总是与同性建立充满柔情的友谊关系,毫无疑问,阻止永久性性变态的巨大力量只能是异性所展示的吸引力。
此处我不想对这一问题发表任何看法。
[140]然而,这一因素本身并不足以消除性变态,显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权威禁止。
在性变态不被视为犯罪的情况下,总有相当数量的人表现出性变态倾向。
此外,我们还可设想,若男人在小的时候总受到母亲或其他异性的照料,那么对童年期这种情感回忆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导引他们选择女性的巨大力量[141];另一方面,若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其性活动受到了父亲的干扰,或他与父亲有着竞争关系,则会使他们远离同性。
这两种因素同样适于女孩,因为她们的性活动尤其受到母亲的严格监视,于是她们敌视同性,从而决定了她们的对象选择趋于正常。
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如古代的奴隶)似乎被鼓励同性恋,今日的贵族阶层之所以也常出现性变态,恐怕与雇佣男仆及母亲对孩子关照不够有关。
在有些癔症患者身上,我们发现,早期父母一方的失去,无论由于死亡、离婚或是分离,都使剩下的一方将孩子的爱全然吸收,从而决定了未来性对象的性别,并造成永久的性变态。
现在我对以上的论述总结如下:我们以性本能对象和目的的变态现象为起点,提出了它们究竟源于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经验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建立在精神分析对精神神经症性本能活动的理解之上(这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一群人,他们偏离健康的程度并不很重)。
我们发现,他们之中的每一变态倾向都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从而导致了症状的形成。
因此可以说,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表现。
由于性变态的倾向如此广泛,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性变态倾向是人类性本能的原始而普遍的趋向,正常的性行为乃是有机体变化及成熟过程中心理抑制的结果。
我们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发现这种原始趋向。
在限制性本能发展方向的力量之中,我们尤其强调了羞耻、厌恶、同情以及社会所建构的道德结构与权威的作用。
于是我们将任何偏离正常性活动的变态视为发展受到抑制和幼稚的结果。
虽然有必要强调原始趋向多样性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配合的。
此外,既然原始趋向极为复杂,那么性本能本身恐怕也由多种因素构成,在性变态时它却变成了相互分离的要素。
因此,既可将性变态视为正常发展中的抑制、又可视为发展过程中的解体。
将这两个因素合起来我们就可设想,成人的性本能是童年期多种冲动合而为一的结果,最终指向了单一目的。
我们认为,在精神神经症中,变态倾向所以处于主导地位,乃是因为本能的主流在受到压抑之后不得不转向旁门左道之结果。
[142]解释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又讨论了童年期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发现童年期性本能的事实被予以否定,儿童身上所经常观察到的性表现却被视为不正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