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性学三论
banner"
>
按语
本书是弗洛伊德专门论述性问题的代表性著作。
由“性变态”
、“幼儿性欲”
及“青春期的变化”
三部分组成。
该书不仅进一步坚持性的本能冲动是一切人类行为、成就及神经症产生的根本原因的观点,而且对性变态的本质、表现、形成原因及人格心理性欲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等问题均作了重点探讨。
它对于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大理论支柱——性学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英文版编者导言
毋庸置疑,除了《释梦》之外,《性学三论》也同样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知识最富创造性和永恒性的贡献。
然而,在它刚出版之时,我们却很难对它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
这是因为,或许除《释梦》之外[1],在20年间出版的各个版本中,弗洛伊德对它做了更为完善的修订和补充。
本版无论与以往的德文版,还是英文版相比,均有重大的差异。
虽然它译自1925年的德文第6版,即弗洛伊德生前的最后一版,但从内容上看,已与第1版大相径庭。
凡在以后版本中丢弃或作重大修订的部分,作者或以脚注的形式予以说明,或附上原文,这样可使读者更清楚地明了原版的基本思想。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关于儿童的性理论及力比多性器欲前期性组织结构(pre-genitalanizationofthelibido)的内容(均在第二篇中),直到初版10年后的1915年才加上。
同一年在第三篇中增加了力比多理论,而生物化学的进展又使作者改写了性的化学基础部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文中的第一节(在此以脚注形式印出)却表现了弗洛伊德的先见之明,他的观点几乎未有任何改变。
不管初版后增加了多少内容,作者的基本思想已在1905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确定了。
《弗利斯通信集》的出版(1950a),使我们有幸可以追溯作者思想的渊源,在此仅指出其事略大概。
对性因素重要性的临床观察,起初在焦虑神经症和神经衰弱中,此后在精神神经症[2]中,率先使弗洛伊德对性问题进行了一般性考察。
在19世纪初期,他的观点基本上是生理学和化学的,例如,在论述焦虑性神经症第一篇论文的第三部分中(1895b),他提出了性兴奋及其释放过程的神经生理学假设;几乎与此同时,在他写给弗利斯的信的原件中(G),他用图对这一假设做了精彩的阐述(一年前弗洛伊德已提出这一想法,见原件D)。
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化学基础的观点至少可追溯到这一时间(同样可参考原件D,时间大约是1894年的春天)。
就此而言,弗洛伊德非常感激弗利斯给他的建议,他在多处提到这一点,包括1895年夏天他所做的著名的伊尔玛(Irma)注射之梦。
同样令弗洛伊德感激的还有弗利斯关于性错乱的家族问题的论述,他是在1896年12月6日的信中(信52)提到这一点的,后来将该因素视为决定性的。
虽然在这一因素的活动方面,弗洛伊德的最后观点与弗利斯不同,正是在这同一封信中,我们初次见到了性感带(erotogenies)的提法(童年期对刺激的一种反应倾向,以后被压制了),以及它与性变态的联系。
从这一年开始(1896年1月1日,原件K),我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更侧重从心理学角度去进行研究,出现了对压抑力量的厌恶、羞怯及道德的讨论。
到1896年,虽然弗洛伊德性理论的一些观点已经形成,但其基本原理仍有待发现。
从一开始,癔症的致病原因应追溯到童年期就值得怀疑,这可以在1893年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绪言》开篇一节中看到。
到了1895年(见《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二部分。
它以给弗利斯的信的附录形式印行),弗洛伊德关于癔症的充分解释便以童年期性**的精神创伤为基础。
但在1897年之前,童年期性活动不过被视为一种主导因素,仅仅在成人的进犯之下才会导致毁坏性结果,明显的例子可从弗洛伊德关于癔病及强迫神经症病因的比较中找到:前者的病因源于童年期被动(passive)的性经验,而后者则与主动(active)的性经验有关。
弗洛伊德在其《再论防御性神经精神病》的文章中对此做了明确区分:对强迫神经症而言,主动性经验必以被动性经验为先导,于是童年期性活动的煽起终究还是外部干扰的结果。
直到1897年夏季,弗洛伊德才不得不放弃这种**(sedu)理论,在9月21日写给弗利斯的信中(信69)[3],他提到了这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