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在‘唱’一首没有音高的歌。”
会议室陷入死寂。
十分钟后,主席宣布休会,理由是“讨论对象已超出定义范畴”
。
就在此期间,月球背面的“原始倾诉图腾”
发生了变化。
原本静止的人形剪影,双臂开始缓缓抬起,脚下的波浪线逐渐延伸成一条通往地球轨道的光路。
更令人震惊的是,图腾边缘浮现出一圈文字??不是刻的,也不是投影,而是由结晶自发排列组合而成,使用的是现代汉语简体字:
>“你们不是第一个尝试的人。”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败的。”
>“但我们留下了钥匙。”
>“就在你们最不敢看的地方。”
科研团队立即锁定关键词“钥匙”
,结合此前林溯密钥的发现路径,推测其指向人类意识中最深层的压抑机制??即**主动遗忘的记忆**。
心理学界迅速联合神经科学机构启动“回溯计划”
,通过梦境诱导与脑波共振技术,尝试唤醒受试者童年时期被自我屏蔽的片段。
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
93%的参与者都回忆起同一个场景:五岁左右,独自站在房间中央,想喊“妈妈”
,却因害怕打扰而咬住嘴唇;或者写了一张卡片想送给父亲,走到一半又撕碎扔进垃圾桶。
这些看似普通的童年瞬间,在集体数据叠加后竟形成一幅全息影像:一个巨大的透明人形悬浮于太平洋上空,由亿万次未出口的话语编织而成,每说一个字,身体就亮起一部分,但始终无法完整显现头部。
“这不是个体记忆。”
首席研究员颤抖着说,“这是种族级别的创伤沉淀。”
正当世界陷入新一轮哲学震荡时,苏芸的女儿消失了。
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终聆之树下,手中捧着那只陶罐。
监控显示,她将耳朵贴在罐壁上听了很久,然后轻轻说了句什么。
下一秒,整棵树的枝叶骤然收缩,如同呼吸暂停。
三秒钟后,恢复原状,但她已不见踪影。
七日后,一颗漂浮在柯伊伯带边缘的探测器传回异常信号。
那是一段压缩音频,编码方式与林溯当年使用的二进制草稿格式一致。
解码后的内容仅有三分钟,却是完整的对话形态??一方是苏芸的女儿,另一方……无法识别。
以下是逐字转录:
(背景音:风穿过金属缝隙的呜咽)
女:你说你能带我见他?
未知声:不是见,是成为他话语的一部分。
女:我不需要见他。
我只想确认一件事。
未知声:哪一件?
女:他有没有恨过我母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