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翻译员颤抖着转述其手势内容:
>“他说,那不是信息。”
>“那是回音。”
>“我们以前说过的话,全都被存下来了。”
>“包括那些吞回去的、写到一半撕掉的、打字又删除的……每一句。”
>“现在,它们回来了。”
消息公布当日,全球社交平台流量暴跌99%。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压抑过的每一句话,都在某个地方静静生长,等待重见天日。
有人欣喜若狂,连夜整理旧日记准备上传至“记忆归档库”
;也有人陷入恐慌,疯狂销毁私人文件,生怕某天过去的懦弱或阴暗会被宇宙级别的记忆系统公之于众。
然而,最令人震撼的后续发生在第六个月。
一颗绕地球运行的退役气象卫星意外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频率与石碑释放的声波完全一致。
经溯源分析,发现信号源头竟是??月球背面一处古老陨石坑底部。
进一步探测揭示,那里埋藏着大量与终聆之树幼苗同源的有机矿物结晶,呈放射状分布,构成一个直径约十二公里的巨大符号:一个人形剪影张嘴呐喊的姿态,双臂展开,脚下踩着波浪线。
考古学家称之为“原始倾诉图腾”
。
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这些结晶至少存在了**两百万年**。
而人类掌握语言的能力,不过十万年。
这意味着什么?
是远古人类祖先早已拥有某种超维沟通方式,而后遗失?
还是……早在智人出现之前,这片土地上就有别的文明尝试过“共感”
,并失败了?
争议尚未平息,第三波异象降临。
全球范围内,共有八百一十六名聋哑人士在同一时刻产生了相同的幻觉:他们“听”
到了声音。
不是通过助听器,也不是脑机接口,而是纯粹的感知重构。
一名先天失聪的女孩事后画下她“听见”
的东西??并非具体词汇,而是一团流动的色彩,中心是温暖的橙红,边缘渐变为深紫,整体形态酷似拥抱。
她写道:“原来‘妈妈爱你’是这样的颜色。”
医学界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但心理学联合会发布紧急通告,提醒公众警惕“共感依赖症”
蔓延。
已有案例显示,部分个体因过度追求“被理解”
的极致体验,主动切断现实社交,终日浸泡在静语带衍生的情绪共振场中,导致人格解体、现实认知模糊。
其中最严重的一例,是一名青年男子连续七十二小时沉浸在“理想对话模拟器”
里,与虚拟父母反复进行从未实现的和解谈话,最终在第八十三小时笑著停止呼吸,尸检显示器官功能完好,死因判定为“意识自愿终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