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若有一天技术成熟,请允许人们在梦中相遇、辩论、创造。
>即便那是虚幻,也是心灵真实的投影。”
AI协作者立即响应,基于残卷开发出“梦桥协议”
,可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安全连接浅层梦境。
首批志愿者包括老兵、诗人、失语症患者。
一位失去语言能力的母亲,在梦中第一次“听”
到女儿喊她“妈妈”
;一名常年抑郁的年轻人,在陌生人的梦里看见自己被拥抱。
但变革从不平坦。
某夜,南极石屋的炭笔再次自动书写,这次留下的是警告:
>“当记忆可复制,经验可移植,
>谁还能确定‘我’是谁?”
担忧很快成真。
一家跨国科技集团秘密推出“经验胶囊”
,宣称能让用户瞬间掌握十年技艺。
钢琴家一夜成名,画家挥毫即成杰作,可评审团却发现,他们的作品虽技法精湛,却毫无灵魂波动。
更可怕的是,部分使用者出现人格分裂症状,分不清哪些经历属于自己,哪些来自他人。
共编委员会紧急叫停该项目,并发起全球讨论:**经验的“所有权”
究竟属于谁?**
争论持续月余。
最终达成共识:任何经验的转移必须满足三项原则??**知情同意、不可复制、需经实践验证**。
换句话说,你可以学习别人的智慧,但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去走一遍路,用自己的心去痛一次,才算真正拥有。
这一理念催生了新型修行方式??“共修场”
。
人们结成双人或小组,在引导下共享记忆片段,但不直接传输结果,而是激发彼此内在潜能。
一位武道修行者在此领悟:“原来高手对决,不只是招式较量,更是经验密度的碰撞。”
他不再追求速成,而是每日记录训练感受,上传至经验池,换取他人反馈。
三个月后,他的进步远超以往十年。
与此同时,盲眼少女迎来命运转折。
一位游方医师带来一种稀有药草,可短暂恢复她的视觉。
全村人都劝她服用,连老妇人都含泪说:“你该看看这个世界。”
她沉默良久,最终摇头。
“我能‘看’到比眼睛更深的东西。
花记得的悲欢,泥土里的脉动,风中的低语……这些都是我的眼睛。”
她反而请求医师留下药方,并将其编入移动经验站教材,供真正需要的人使用。
此举感动无数人。
有医生主动开放私人诊疗记录,有程序员开源毕生代码库,甚至有富豪公开家族财富运作模式,附言:“透明不是牺牲,是信任的起点。”
时间流转,又一个冬至来临。
“静默周”
已成全球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