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静静伫立良久,然后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发送到合作社群聊,附言只有两个字:“开了。”
消息像涟漪般扩散。
几分钟内,芸从录音棚赶来,林小树骑着自行车冲进院子,陈默推着苏晚的轮椅穿过长廊。
他们围着那株花站成一圈,谁也不说话,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美丽。
苏晚伸出手,轻轻碰了碰花瓣。
“你看,”
她对小满说,“它没等谁来宣布春天,自己就开了。”
那一刻,所有人都懂了。
几天后,教育部派来考察组,准备将“铃兰模式”
写入基础教育改革蓝皮书。
座谈会上,一位专家提问:“你们如何量化成效?有没有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工具作为支撑?”
苏晚平静回答:“我们不用量表评估一个人是否‘正常’,而是观察他是否开始愿意种下一朵花,是否敢于说出一句真话,是否能在别人流泪时递上一张纸巾。
这些无法计数的变化,才是真实的康复。”
考察组沉默良久,最终带头人在笔记上写下一行字:“真正的教育,始于对痛苦的尊重。”
夏天来临前,“一人一铃兰”
行动正式在全国落地。
首批十万颗种子送达两千多个乡镇学校、福利机构、社区中心。
每颗种子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可进入线上共育空间,查看种植进度、收听“声音回信”
、参与每月一次的“静语仪式”
。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收到种子的人开始自发传递。
甘肃一位乡村教师在班会上说:“我们穷,买不起花盆,但我们可以用饭盒种。”
云南山区的女孩们把铃兰种在校门口的石缝间,说:“它要是能活,我们就也能活。”
江苏某戒毒所的学员集体认养五十株,每日轮流照料,其中一人写道:“这是我五年来第一次负责一件不会背叛我的事。”
盛夏的一个傍晚,小满在整理邮件时,发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信纸是普通的作业本纸,折得整整齐齐。
里面只有一句话:
>“我也种下了。
虽然我不知道它会不会开花,但每天看看它,我就觉得我还值得活着。”
她把这封信夹进《铃兰手记》,合上本子,望向窗外。
夕阳熔金,整座花园沐浴在温暖余晖中。
风铃轻响,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秋初,合作社迎来第十批实习生。
这批学生不同于以往??他们中有两名曾是“情绪种子计划”
的受益者。
一个是曾在校园霸凌中重度抑郁的女生,如今笑容明亮;另一个是曾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的男孩,现已成为摄影志愿者,专门记录铃兰成长过程。
入职仪式上,苏晚对他们说:“欢迎回家。”
冬天再度降临,初雪飘落之时,铃兰之家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一架老式钢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