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起初,一片死寂。
然后,某种东西开始在意识深处浮现??不是声音,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流”
:某人在地铁站崩溃大哭时被人拥抱的温度;某个孩子第一次被人认真听完梦想时的心跳加速;一位老人临终前握住志愿者手时释放的释然……
这些情绪并未经过语言转化,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清晰地传达了原主的情感本质。
有人“听”
到了愧疚,像一块生锈的铁坠在胃里;有人“听”
到了爱,如同春日融雪渗入泥土的温柔渗透。
最惊人的是,所有三百二十七人都“听”
到了同一件事??一段不断重复的意念信号,强度随人数增加而增强:
>“我不是一个人。”
>“我不是一个人。”
>“我不是一个人。”
第十三分钟,东京分会场的一名聋哑学员突然流泪。
她从未听过任何声音,此刻却在脑海中“听”
见了一首歌??正是《听风者》,由无数个不同的嗓音合唱而成,包括婴儿啼哭、老人咳嗽、少年怒吼、女人低语……所有人类发声方式都被编织其中。
她用颤抖的手指在记录板上写道:“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听见世界。”
测试结束七十二小时后,数据分析团队震惊地发现:所有参与者的大脑α波呈现出惊人一致性,且在测试期间,地球电离层的4-8赫兹波动达到历史峰值。
更不可思议的是,南极科考站报告称,在极夜最深的那一刻,冰层之下传来了规律性的敲击声??经破译,正是摩斯密码:
>……?.--..-......-.??.
**“Hopewecanhear.”
**
希望我们能听见。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自发掀起“静默日”
运动。
每月十五日,人们会主动关闭手机、停止交谈,哪怕十分钟也好,只为体验纯粹的倾听。
学校里的“沉默课”
升级为“共感练习”
,学生需蒙眼牵手围圈,仅凭呼吸节奏判断同伴的情绪变化;医院开始推广“临终静陪制度”
,医护人员不再急于安慰,而是学会陪伴病人安静走完最后一程;甚至连社交媒体平台也悄然改版,新增“静听模式”
??用户发言后必须等待三十秒才能发送,期间只能看到对方头像与一句提示:
>“你确定,这是你想说的吗?还是你只是想被听见?”
这一年冬天,联合国设立首个“全球倾听日”
,定于每年冬至。
仪式在回音石村举行,没有演讲,没有颁奖,只有一万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齐聚海滩,在林知遥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一次八分钟的集体静默。
当最后一秒结束,海浪卷来一片珊瑚残枝,断裂处天然形成一个符号,酷似汉字“听”
的甲骨文写法:耳、目、心合一。
考古学家后来证实,这种形态的珊瑚在全球仅此一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