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若您拒绝,我们也完全理解。”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提笔在回执栏写下:
>“我不参加演出。
但若你们愿意,可在开场前播放一段五分钟的沉默。
之后,放孩子们的雨声。
最后一分钟,请交给现场任意一位观众??让他她随意发出一个声音,无论咳嗽、叹息、哼唱,皆可。
那才是真正的回应。”
信寄出后,她带着孩子们做了件大事:在村子最高处的老槐树上挂起一口铜铃,铃舌连着一根长绳,另一端延伸至溪边浮木。
每当水流推动浮木移动,绳索便会轻轻拉动铃舌,使铜铃不定时响起。
“这叫‘自然报时器’。”
她解释,“它不告诉你几点几分,只提醒你:时间正在流动,有人在听。”
几天后,省城来了位白发学者,背着双肩包,拄着登山杖,自称是声学研究所退休教授。
他听说这里有“会响的苔藓”
和“自动鸣铃”
,特地徒步进山考察。
村民们将他引至林知遥门前。
她正在教李同学调整笛膜松紧度。
老教授坐下听了半天,忽然开口:“你教的方法,和学院派完全不同。”
“我知道。”
她头也不抬。
“你不担心他们将来无法融入主流音乐体系?”
她终于抬头:“谁定义了‘主流’?是音乐厅里的掌声,还是亿万次心跳的共振?”
老人沉默良久,叹道:“我在实验室测过上千种声音数据,却从未听过如此自由的旋律。”
临走前,他留下一本泛黄的手稿:《民间声象录》,扉页题字:“献给所有未被记谱的声音。”
又过了半月,春菌渐稀,山花初绽。
李同学突然跑来找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老师,我……我把《启寂》重新写了。”
她接过一看,怔住。
原曲被彻底解构。
原本规整的十六小节变成了不规则的十九段,加入了大量拟声符号:括号内写着“像父亲翻身时床板的吱呀”
,星号旁注明“此处应有鸡鸣破晓”
。
最惊人的是结尾??不再是原作那种渐弱消散,而是一个突兀的休止符后,紧接着一句用铅笔写的歌词:
>“爸,我想你了。”
没有旋律标记,只有这三个字孤零零悬在五线谱之外。
林知遥眼眶发热。
她知道,这不是作业,是一封迟来三年的家书。
她轻轻抱住少年:“你想不想让你爸听见?”
少年用力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