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天后,一份名为《无声者的画像:关于全球聋人群体数字监控风险的实证研究》的技术报告,以匿名方式发布在arXiv预印本平台,并同步推送给十余家国际媒体。
报告详细披露了仿冒节点的运作机制、数据窃取路径、以及关键词监听证据。
最关键的部分,是一段经过脱敏处理的音频样本:一个八岁女孩反复练习“妈妈我爱你”
的手语发音,却被系统标记为“潜在情感煽动行为”
,并自动生成风险评估等级。
报告末尾写道:
>“当技术不再服务于人的尊严,而沦为控制的工具,
>那么每一个沉默,都将是对暴行的默许。
>我们发布此文,非为控诉某一机构,
>而是提醒所有建设‘智慧城市’的人: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能听见多少声音,
>而在于是否愿意倾听那些,曾经被刻意忽略的沉默。”
风暴如期而至。
BBC、卫报、纽约时报相继跟进报道,《南华早报》罕见地全文转载。
欧洲议会随即宣布启动“数字人权听证会”
,点名要求相关国家解释其对民间技术项目的打压行为。
国内舆论虽被压制,但知识界暗流汹涌。
清华大学一位退休教授在朋友圈发文:“我们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却容不下一个让孩子说话的APP?”
压力之下,官方动作悄然变化。
十天后,两名被带走的孩子平安回家,当地警方出具说明称“误将开源软件当作非法组网工具”
。
热娜也终于现身,原来她躲进了邻村亲戚家,一直通过短波电台与外界联络。
最意外的转折来自周院士。
他在一次闭门学术会议上公开表态:“Phoenix-Lite的技术路线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在某些指标上优于星语工程。
如果我们因为出身问题否定它,那就是在否定创新本身。”
这句话被录音流出,瞬间点燃舆论。
紧接着,工信部下属某研究院主动联系光语互联,提出“共建开源标准工作组”
的建议。
虽然仍避谈署名权,但首次承认王曜团队为“核心贡献者”
。
王曜却没有松懈。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回到北京后,他召集全员召开紧急会议。
“他们不会再硬杀了。”
他说,“接下来,是收编、分化、边缘化。
他们会扶持‘官方版Phoenix’,给我们发奖状、给经费、给头衔,然后慢慢让所有人忘记,是谁真正点燃了这场火。”
“那怎么办?”
小宇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