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此同时,陈默完成了一组名为《遗言之外》的插画系列。
其中一幅描绘了一个女孩跪坐在墓碑前说话,风吹起她的发丝,而石碑背面,隐约浮现出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嘴角含笑,仿佛正在倾听。
画旁题字:
【死亡带走的是呼吸,
带不走的是牵挂。
而牵挂,是最漫长的告白。
】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走向更深的理解与连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争议席卷网络。
有自媒体发文质疑“心语展”
利用他人痛苦博取关注,标题耸动:《谁在消费眼泪?一场打着治愈旗号的情绪生意》。
文中截取了几段最揪心的录音片段,指责项目方未经充分授权公开私人情感,甚至暗示存在“情感表演化”
倾向。
舆论迅速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这是污名化心理救助;反对者则担忧隐私边界模糊,尤其涉及未成年人时更应谨慎。
林小满召开紧急会议,团队气氛凝重。
有人主张强硬回击,有人建议暂时下架敏感内容。
她沉默良久,最终说:“我们不做辩解,只做一件事??公开所有投稿协议、匿名处理流程、危机干预记录,以及每一位参与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然后,请三位投稿者亲自讲述他们的经历。”
三天后,一段纪录片式短片上线。
镜头里,苏晓平静地说:“如果我不敢说出妈妈走了我很痛,那这份痛就会杀死我。
是你们给了我一个不用伪装的空间。”
另一位曾试图自杀的大学生坦言:“那句‘我在听’,比我吃过的所有药都管用。”
最后出场的是李远,那位山村教师。
他在教室里举起那本《恋爱疗愈手册》,对学生说:“十年前,我以为自己是个笑话。
今天,我想告诉当年的我:你说得慢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说完。”
视频末尾,一行字缓缓浮现:
【我们不美化痛苦,
但我们拒绝让痛苦独自存在。
】
风波渐渐平息。
更多人开始理解:这不是展览,而是一场集体疗愈的尝试。
初夏的一个傍晚,林小满收到一封邮件。
附件是一段音频,来自那位曾在河滨公园失联的投稿者的朋友。
“他走了。”
对方写道,“但在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他的手机里存着一段没传出去的录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