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灯光洒落,盛世瞩目。
许易立于台前荧幕,微笑一如往初。
全场静了下来。
这回是自发的安静。
现场的记者也好,各界大佬、投资人都忍不住眼神凝视。
网络同步开启了直播,无需红...
夜色如墨,松山湖的风穿过新落成的“万象中枢”
控制塔,吹动了林正阳肩头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
他站在观测窗前,凝视着下方庞大的数据洪流??数以亿计的终端正在实时接入“赤心?万象”
平台,从北极圈内的科考站到南太平洋的小岛渔村,从青藏高原的牧民帐篷到撒哈拉边缘的流动诊所,每一盏亮起的信号灯都是一条被连接的生命。
控制室里,李文博正带着团队调试跨域协同算法。
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组动态拓扑图:一辆在阿富汗山区执行救援任务的X3突然遭遇通信中断,三秒后,邻近的农用无人机自动接管其导航系统,并通过低轨卫星链路将患者生命体征传回喀布尔医院。
“自适应冗余网络已全面激活。”
李文博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难掩兴奋,“我们做到了??没有中心节点,也没有单点故障。
只要还有一个终端在线,整个系统就不会死。”
林正阳点点头,目光落在角落一块不起眼的显示屏上。
那是来自云南怒江的远程监控画面:普秀英医生正驾驶着升级版X3-Pro穿行于云雾缭绕的峡谷之间,车顶的毫米波雷达持续扫描山体位移数据,车内AI则同步分析村民语音样本,提前预警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
就在一个月前,这套系统成功识别出一名独居老人连续七天未开启“家书键”
,并触发村级卫生员上门探视,最终救回了因低血糖昏迷的老人。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
林正阳轻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对这片土地许下的诺言。
凌晨三点,徐师傅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控制塔。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匠人刚从吐鲁番试验场回来,脸上还带着沙漠烈日灼伤的痕迹。
他手里捧着一个密封盒,里面是“磐石-2”
贴片机在极端环境测试中磨损最严重的主轴轴承。
“换了三次材料,试了十七种热处理工艺。”
徐师傅把盒子放在桌上,声音低沉却有力,“最后一次用的是咱们自己炼的高氮马氏体钢,连续运行三百小时没出一丝偏差。
德国人当年卡我们脖子的‘超精密运动模块’,现在连润滑脂都是国产的。”
林正阳打开盒子,指尖轻轻抚过那枚黝黑的轴承。
它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但正是这一个个微小部件的突破,才让中国高端制造真正挺直了脊梁。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深圳城中村修电动车的日子,那时连一颗合格的IGBT模块都要靠走私进口,而现在,正阳自研的第八代碳化硅功率芯片已在高铁、舰船、空间站电源系统中全面替代进口产品。
“慢就是快,稳才能远。”
他喃喃道,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悄然抵达林正阳的私人终端。
发件人署名为“K-7”
,附件仅有一段音频和一张坐标图。
音频里传来断续的摩尔斯电码,破译后只有短短一句话:“他们开始清查供应链底层协议,请警惕‘影子审计’。”
林正阳眉头微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