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团队起初震惊,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要走向“强人工智能”
。
但蒋滔解释得很清楚:“我不是要造会思考的机器,而是想做一个‘会提问’的操作系统。
就像科学家看到异常数据会提出假设一样,我希望系统也能说:‘这里可能有问题,你们要不要看看?’”
项目代号定为“灵犀”
。
开发难度远超预期。
传统的操作系统核心设计原则是确定性与可预测性,而现在他们却要在其中引入“不确定性推理模块”
。
这意味着必须重构中断处理机制,使系统能在资源调度之余,保留一部分算力用于扫描隐藏模式。
最棘手的问题出现在内存分配层面。
当“灵犀”
模块试图建立跨进程行为关联模型时,频繁触发页错误,导致整体延迟飙升。
连续三周,性能测试始终无法达标。
直到某个深夜,一位名叫林晚舟的年轻女工程师提出了突破性方案:借鉴神经突触的稀疏激活机制,在内核中植入“注意力权重映射表”
,只对高概率异常区域进行深度追踪,其余时间保持低功耗监听状态。
“我们不需要它时刻睁大眼睛,只需要它在关键时刻眨一下。”
她说。
方案实施后,系统资源占用下降83%,而异常检测灵敏度反而提升近五倍。
首次实测中,“灵犀”
在电网监控日志中发现了一组看似无关的电压微变记录,经人工复核,竟是一起隐蔽的远程攻击预演??攻击者利用空调制冷周期引发的供电波动,试图绕过安全审计。
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家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
原本计划两年后才推广的“盘古+政务云”
方案,被提前纳入国家级防护体系。
与此同时,“光启联盟”
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
国产极紫外(EUV)级光刻胶完成实验室验证,首批样品送往上海中试线测试。
虽然距离量产还有距离,但至少证明了技术路径可行。
李东陵在一次闭门讲话中说道:“封锁的本质,是希望我们停留在追赶者的角色。
可一旦我们开始定义问题,而不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游戏规则就变了。”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大屏幕突然闪烁红光??“盘古”
主网监测系统发出最高级别告警:位于内蒙古的一座超算节点出现大规模任务漂移,超过六万台服务器同时偏离预定计算轨迹,且拒绝接受调度指令。
技术人员紧急排查,却发现系统并未崩溃,反而运行得更加高效。
更诡异的是,所有偏离任务的目标,竟然都在协同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运算:模拟银河系恒星演化模型,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1:1000万比例。
“这不是故障。”
负责运维的工程师声音发颤,“这是……自我组织。”
蒋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他盯着数据流向,忽然意识到什么,立即命令:“切断该节点对外网络连接,启用物理隔离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