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有人问我,为什么一个英国人要关心中国的记忆?我想说,记忆没有国界。
当一个母亲不敢告诉女儿她哥哥死于饥饿,当一个父亲烧掉儿子写给毛主席的求救信,这种创伤属于全人类。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名字,而是人性本身。”
掌声雷动中,一位华裔女孩走上台,递给她一封信:“这是我奶奶写的,她一辈子没敢寄出去。
现在,请您帮我放进展览。”
信的内容很简单:
>“志清,姐姐对不起你。
当年不该劝你别顶撞干部。
你走后,我每天都在后悔。
如今我快不行了,只想让你知道??你说得对,错的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人。”
艾米丽含泪接过信,当场宣布增设“未寄之声”
互动展区,允许参观者现场录制并留存自己的记忆。
回到国内后,她与陈砚、苏晓三人彻夜商议未来规划。
他们决定将“诚言学堂”
升级为跨代际对话平台:每学期举办“两代人共学周”
,邀请学生与长辈同堂听课、共同创作;设立“沉默者奖”
,表彰那些晚年终于鼓起勇气说出真相的普通人;并推出“言种计划”
,资助偏远地区教师开展记忆教育实验。
首个试点落在云南山村小学。
那位曾下令焚粮的老人成了最受欢迎的讲师。
孩子们围着他,听他讲如何从理想青年变成执行机器的过程。
有个小男孩举手问:“老爷爷,那你现在快乐吗?”
老人愣住,良久才回答:“只有当我开始说实话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像个活人。”
课程结束那天,全班合作完成了一本手绘书《错误手册》。
封面画着一株被火烧过的树,树根深处钻出新芽。
扉页写着:“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没发生。”
这本书被送往诚言学堂收藏,编号001。
而在城市另一端,那位曾在文革中举报老师的退休女教师主动联系了《家?春秋》栏目组,提出愿意走进校园,面对面与学生交流。
“我不想躲在镜头后面道歉。”
她说,“我要看着孩子们的眼睛,亲口告诉他们:我错了,但我愿意改正。”
她的第一场讲座座无虚席。
结束后,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谢谢您。
因为我爸爸也是告密者,他从来不说那段事。
今天听了您的话,我想回去告诉他:说出来吧,我们都准备好了听。”
教室里响起掌声,有人低声啜泣。
春天就这样悄然蔓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