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时,一声极轻的啜泣从远处传来。
众人回首,只见一位白发老妇拄杖而来,身穿和服,步履蹒跚。
她是当年那位日本青年的母亲,如今已近百岁。
她颤抖着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少女宗师。
信是儿子临终前所写:
>“母亲,我一生致力于倾听战争中的声音,不只是受害者的哭喊,也包括加害者内心的挣扎。
我发现,真正的和平,不在胜利或审判,而在‘看见’??看见对方的痛苦,承认自己的罪责。
>我曾在柏林遇见一位德国老兵的孙子,他听完一段南京幸存者的录音后,整夜呕吐不止。
他说:‘我梦见自己穿着祖父的军装,站在废墟里,手里拿着枪,而脚下躺着一个穿蓝布衫的小女孩。
’
>那一刻我知道,记忆可以穿越血脉,唤醒良知。
>所以,请替我去一趟中国,替我说一声:对不起。
不是为了求宽恕,而是为了让那个梦里的小女孩知道??有人终于看见了她。”
老妇跪在坛前,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天空中的名字忽然微微震动,其中一点光芒缓缓下降,停在她头顶上方,轻轻一颤,如同点头。
沈知言望着这一幕,轻声道:“你看,连亡魂也会回应真诚的忏悔。”
翌日清晨,阳光洒落书院,昨夜奇景仿佛一场大梦。
然而,声瓮内壁多了一行新字,非人力所书,而是由无数细微光点自然汇聚而成:
**“记住,不是为了仇恨延续,
而是为了让爱得以重生。”
**
更令人震惊的是,老棠树根部泥土松动,银锁碎片竟自行重组,完整如初,锁面浮现出从未有过的第四句话:
**“当生者愿意背负记忆前行,
死者便可安心入睡。”
**
自此之后,《沉魂录》不再仅限于古代战乱亡魂,更收录近现代灾难、屠杀、迁徙中的无名者。
每年春分,全球数十个“记忆驿站”
同步举行仪式,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在同一时刻点燃一盏灯,播放一段录音,朗读一个名字。
某年冬天,一名叙利亚难民儿童随家人逃至土耳其边境,在临时营地听到广播里传来一段中文诵读:“艾哈迈德?阿里,生于阿勒颇,七岁,殁于空袭……”
他忽然抬头问母亲:“那个人,是不是跟我一样喜欢画画?”
母亲含泪点头。
孩子沉默片刻,拿出一支断了半截的蜡笔,在废纸上画下一朵花,又用工整的阿拉伯文写道:“我也记得你。”
这张纸后来被送往归名书院,夹入《沉魂录》新增卷册,编号为第1268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